友人和我聊到她读中三的女儿去年参加强制的五天外展训练营,孩子到现场才知道,是和不同学校的学生为伙伴,必须合作接受野外生活和体力极限的挑战。
其中一天,孩子和另一所学校的学生一起划独木舟。突然天气转变,乌云密布,眼看下大雨,她们的独木舟在海上左右摇摆,两个无助的孩子一时吓得不知所措。教练和导师都已经在前方,她们喊破喉咙,求助无门,因为导师没听见。两个孩子经历了恐惧和委屈,才“捡回小命”般上岸。这样的活动是让孩子受罪,根本没有收获。
看到《联合早报》5月2日报道,圣希尔达中学把户外教育融入中一至中三的体育课,我喜忧参半。我为这些学生感到忧虑,因为在户外学技能时,随时会面对突发状况。
中学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户外学煮东西吃,以后到野外露营就不必担心挨饿。我纳闷,国人常常到野外露营生火吗?一辈子能有几次呢?据我所知,国人并不那么热衷于露营。
与其要学生学习求生技能,不如体验更有意义的活动,例如:
三、到社区关心老人,在超市帮忙乐龄人士提重物,教导老人使用电子付费;
教育部用心良苦,把两所不同校风学校的学生放在一起活动,但是两校学生能力毕竟有差距,若沟通出问题,会产生误会和矛盾。把不同学校的学生放在一起,希望他们立即认识,立即合作,立即培养默契,真的是强人所难。如果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确实可能会导致意外发生。
教育应该让学生知道,将来到“社会大学”,须在不同的职场学习,吸取各种经验和技能,才能生存。
友人认为,让学生在外露营,学习独立,通过障碍挑战项目克服畏高的心理障碍等,看起来应该是好事,但她女儿的经历却是恶梦一场。
二、当一周的校工,纠正“劳动就是丢脸”的想法;
四、到五金行学习换电灯泡、修理电风扇等。学习这些居家生活技能,更为实际。
一、让学生当一周的教师,加入新的教学想法,也能体恤老师的辛劳;
导师和教练当场只讲一次,现教现学,真的有效吗?孩子具备基本的能力吗?即使有救生衣,即使会游泳,在大海上,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难道要学生受到惊吓,才能克服畏高或脱离“草莓一族”吗?活动的难度和极限挑战,实在令父母非常担忧。友人为了不想成为“问题父母”,才没有把这件事情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