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受教育程度更高、更加重视个人事业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她们决定逃脱传统的“母职枷锁”,从而推迟甚至取消生育的计划。
放眼其他生育率低迷的亚洲国家,情况大致相似。畅销韩国小说《82年出生的金智英》,讲述一个平凡女孩为人妻为人母的故事,也是千万韩国女性共同的故事。有书评说:“她的人生平淡无奇,犹如无法独立存在的附属品。弟弟的姐姐、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婆家的儿媳、公司领导眼中面目模糊的下属,唯独不是她自己……从她身上,仿佛看到了女人的一生。”书中所反映的系统性性别歧视,引发东亚乃至全球读者的强烈共鸣,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管窥韩国极低生育率的诱因。
身为80后,我很晚才选择成为妈妈。身边同龄和更年轻的女性朋友也大都越来越关注自身,享受自由。偶尔聚会,做了妈妈的人会自嘲长期驻守的黑眼圈、挥之不去的憔悴倦容,以及为了孩子小至吃喝拉撒,大到择校升学操不完的心。如果有谁神采奕奕光彩照人,不用问,一定是没生孩子的那些!
切身感受都如此明显,宏观层面上“少子化”成为各国的普遍现象,也就不意外了。今年初,新加坡发布2023年整体生育率数据——0.97。历史上第一次跌破1.0大关,也使得新加坡跻身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几个国家之一。
年轻人究竟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了呢?在新加坡,媒体调查问卷显示,费用高昂是最大的担忧。经历过才知道,从孕期的常规孕检、生产的医疗费用,到婴儿出生后奶粉玩具纸尿裤等等易耗品的开销,直至孩子学习成长的教育投入,都会成为不菲的经济负担。
无独有偶,亚洲其他一些国家也在不断刷新“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记录。去年韩国生育率从前年的0.78再跌到0.72,其中四季度甚至低至创纪录的0.65,成为全球生育率的至低洼地。邻国马来西亚和泰国也逐年下降,2023年生育率分别下滑到了1.6和1.08;而在1970年,这两个数字曾经是4.9和6.29。
考虑死亡风险后,总和生育率,也就是平均每对夫妻生育的子女数要达到2.1,才能实现人口世代更替平衡。韩国0.65的超低生育率意味着,一代人之后,100个人就只剩下33个,仅五代之后,总人口就将归零了!形势之严峻可见一斑。
严峻挑战之下,世界各国都在绞尽脑汁应对。其实,要缓解生育率加速下滑的趋势,避免可能出现的人口危机,政府和社会完全可以有所作为。重中之重,是为年轻人解决困难、消除焦虑。这其中,尤其须要重视女性的需求——生理健康、心理压力、职业发展以及社会地位等多个层面,免除她们“家庭和事业难以平衡”“育儿与自我完善只能二选一”的后顾之忧。
(作者是《联合早报》视频编导)
至于人口大国中国,放宽计划生育限制八年后,人口并未应声增长。相反,2022年出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负增长——拐点来得远远早于专家预期。2023年这一趋势继续加速,中国人口一年就减少了208万。
具体而言,当女性选择成为母亲,医疗能够拥有安全高效可负担的服务,哺乳可以使用干净便利有隐私的设施,育儿能够获得经济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职场可以重拾平等的薪酬与上升的通道,整个社会能够给予更包容的环境和消除隐形歧视的发展空间……她们才会从观念和实践上真正认同:生育不仅仅是一场生理心理上的严酷考验,一次个人发展机会成本的无奈牺牲,更是一种无可替代、美好幸福的独特人生经历。
二胎宝宝10个月大的时候,我决定重新开始全职媒体人的工作。这之前,陪伴哥哥看绘本唱儿歌、随时回答他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及坚持母乳喂养妹妹、陪她玩陪她笑陪她蹒跚学步……几乎占据我这个曾经的“工作狂”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在中国,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年轻人决定“不卷了”。网民戏称养育子女“不是卷孩子就是卷大人”——从小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上学后一关关升学考试,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休止的激烈竞争,孩子本该轻松欢乐的童年少年时光变得苦不堪言,家长也备感疲惫焦虑。于是一些年轻人索性“躺平”,不婚不育不找对象,生活标准降到最低,把压力统统拒之门外。
更重要的因素,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观念转变。就像我周围那些女性朋友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再把结婚生子,当作人生道路的必然选项。保持单身,恋爱但不婚,丁克二人世界等等曾经新颖的生活方式,如今已经司空见惯。注重自我感受,享受当下快乐,不被柴米油盐、喂奶哄睡、辅导功课所羁绊,拥有说走就走、想玩就玩的洒脱自由,成为不少年轻人“向往的生活”。这其中,女性受教育程度更高、更加重视个人事业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她们决定逃脱传统的“母职枷锁”,从而推迟甚至取消生育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