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我们也有不足。今年,一名初级学院的华族学生在种族和谐日打扮成送货员,疑嘲讽他族。此外,以华人为主的特选学校几乎没有他族学生,引来争议。虽然日常种族主义依然存在,但我们不像许多社会那样分裂。新加坡人对各种族还颇有了解,能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尊重。然而,我们还有改进的空间。这一切始于我们的学校教育。

在这个国庆日,当我们庆祝多元主义时,我想起尚达曼总统说过的话:我们不是要成为大熔炉,而是保持多样性的社会。这种模式是特别的,但要成功实施,学校必须更公开地解决潜在问题。哪怕新加坡不能在奥运会上夺金,我们至少可以努力争取世界上最包容社会的金牌。

然而,我们缺乏的是坦诚的对话。我们的和谐日通常停留在象征性活动,没有深入到有意义的讨论中。教师须要推动对敏感话题的讨论,促进理解并减少冲突。在荷兰,学校成功实施“对话会”,引导学生就种族主义、文化差异和身份等敏感问题进行讨论。这些对话由训练有素的主持人领导,旨在为开放对话创造安全的环境。本地学校可以引入类似的做法,鼓励学生分享经历和观点,促进对多样性的更深理解和尊重。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在今年国庆周末,我对生活在新加坡感到由衷感激。虽然我不是盲目的爱国者,但我珍惜在这里享有的相对和谐。与全球环境相比,我们显得尤为特殊。在美国,选举策略似乎经常引发分裂。在巴黎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选手被西方选手指控使用兴奋剂,引发种族主义的指责。尽管新加坡也有自己的问题,但我们的社会凝聚力够强,我认为教育扮演重要角色。

为了使这一点更具体,新加坡不妨借鉴芬兰的做法,为教师提供专门培训,包括定期的文化敏感性工作坊、冲突解决策略以及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促进学生理解和尊重的倡议。此外,学校应建立明确的报告和处理种族主义事件的机制。例如:培训学生调解同龄人之间的冲突,帮助有效解决种族主义和欺凌问题。他们也可在学校成立包括学生、教师和家长在内的委员会,监控和解决种族主义问题,营造更包容的环境。

随着移民学生的增加,我们也须要采取欢迎的态度。尽管一些成人对人口过多不满,但这不应影响学校的包容氛围。教育是融合新公民的最佳方式。像加拿大通过创造包容的环境和提供量身定制的支持服务,成功地融入移民学生。加拿大的“安顿移民服务员”(SWIS)计划,有专人在学校帮助移民家庭了解教育系统并提供语言支持。新加坡可考虑类似的策略,通过在每所学校创建专门团队来支持移民学生,提供语言课程,并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帮助缩小本地学生与移民学生之间的差距。

有效解决日常种族主义至关重要。我并不是在倡导西方的极左觉醒议程,但是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经常开他族的玩笑,却没有意识到所造成的伤害。正如莱佛士书院院长在一段被广传的视频中所强调的,我们在开种族有关的玩笑时,他族并不是因为高兴而笑,而是因为害怕才勉强一起笑。教育学生同理心应该是首要任务;对种族主义的零容忍应超越种族和谐日的常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