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超联赛为例,英足总主要就管英格兰国家队和个别杯赛,英超联盟公司就管英超,大家权力清晰,界限分明,没有太多交叉地带。英超联盟公司不是什么上级领导,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联盟,各俱乐部共同参与,共同决策。比如电视转播费用分配、外资进入等等重大问题,都要一起投票决策,而不是所谓的足协调研几轮之后就发个通知决定。

反腐专题片中还提到,陈戌源只管眼前政绩,即让国家队尽快出成绩。其实不光是陈戌源,哪一任足协领导人能着眼于青少年足球的长远发展?为什么他们大都只关心现在,不管将来?想要改变中国足球生态,就不能回避这些基本问题。这已经是常识了。

(作者是山东记者)

中国男足近日在亚洲杯赛中三仗零进球,再次遭受耻辱性失败。舆论沸腾,有的喊主教练下课,有的骂球员太菜,还有的要找已经关进去的中国足球协会前主席陈戌源等人负责。在我看来,中国足球每一次失败,教练和球员都只是替罪羊;如果不直面一直存在的根本问题,永远难以摆脱困境。

多年来的假球和裁判问题,也是中国足球管理混乱的重要部分。裁判这个问题其实也很有中国特色,因为还牵扯到各地足协。两支职业队比赛,本来裁判应该保持中立,不偏不倚。但在中国,安排哪个裁判,是足协裁委会的事情,裁判出了问题,足协只会一味包庇,美其名曰维护裁判权威。

一方面做不好青训这个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中国足球管理者却把权力伸向各个领域,导致贪腐滋生。央视播出的反腐专题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披露,陈戌源上任前一晚,地方足协就有人给他送30万元人民币(约5万6700新元)“拜码头”。中国足协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一个中超联赛的冠名赞助,包括各队球衣赞助,都要中国足协整体打包去谈。中国足协把转播费用等大的利益和权力都拿在手里,各个俱乐部只能看领导人脸色分点儿残羹剩饭。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给贪腐提供了重要条件。

从中超联赛到篮球CBA联赛,为什么中国的裁判特别容易引发争议?同样是这个裁判,到了国际赛场,为何吹其他的比赛却很少引发争议?裁判的归属问题可能才是根本。应该成立专门的裁判公司,让裁判隶属于一个不受第三方影响的机构,而不是让他们吹着一场比赛,心里还惦记着如何让领导人满意。

就像中国股市一样,一个不从投资者利益出发的股市,只能是烂泥扶不上墙。一个蔑视投资者利益的足球市场,即使有短暂金元足球的繁荣,也终将昙花一现。就在前几天,大连和深圳两家俱乐部又宣布解散,广州队也危在旦夕。年年都有高级别球队散伙,也是天下罕见。

换一任领导人,联赛政策就摇摆一次,U23政策、外援调节费、中性名、股份制改革等等,政策来时往往疾风骤雨,不管任何俱乐部的死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俱乐部如何体现主体性,如何能感受到公平?

根本问题首先在以中国足协为代表的足球管理体制。作为世界第一运动,足球在很多国家都开展得很好,须要有大量基数的人才作为选拔样本,无法靠短时间集训去提高水平。把各级别的青少年比赛搞好,让好的苗子能通过相对廉价的专业训练脱颖而出,这也是各国管理者的职责所在。中国足球既没有好的青少年基础,又没有提供廉价的专业足球培训,导致青少年足球水平连年下降,这一点中国足球管理者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