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把某中学年段课程中的完整生词表剪贴到指示里,指定出题范围;但学生若能提供非标准答案的正确答案(如学生答了一个同义词),ChatGPT也“看得懂”并能接受,或主动解释两者的细微差异。
与此相关的,是ChatGPT能否在教师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支持学生独立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它写作、编故事的能力惊人,而且能按提示所说的读者对象,更改内容语境和调适语言水平。如请它“写一则限300字的故事,故事中得使用成语‘不管三七二十一’‘生机蓬勃’和‘啼笑皆非’”。三个成语貌似风马牛不相及,它却能生成一则符合条件的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接着可请它重写这则故事,读者对象改为第一语言水平高中生;它就生成出一则仍使用这三个成语的故事,内容讲述某高中生参加学生团体并接受新的挑战。
例如,老师可让学生将以下提示输入ChatGPT:“请出题让我写一段文字。在我提交了段落后,请针对用词、语法、文风提供反馈及改进建议。”或者:“请你扮演翻译者的角色。我先写一个华文句子,请你把它翻译成英文。我会检查译文,看看是不是我的原意。如果不是,我会修改我的句子,再请你翻译。我们重复这个程序,直到我的句子完全正确。”
回看上面的可理解输入类的例子,可以是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发出的提示。问题是,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未必真正懂得“问对问题”、修改提示(这同时涉及他们的语言、思维技能),与ChatGPT持续互动。ChatGPT尽管语言知识和技能惊人,可它不懂得教学法,不知课程内容及学习目标,须要教师介入设计围绕ChatGPT的课堂教学活动,或提供训练提示来促成学生执行自主学习。
ChatGPT等以大型语言模型技术为基础的聊天机器人,还有多大的语言和学习潜能,是我们还未发掘的?或许,对于语言教学,这类文字类生成式人工智能(AI)给教师、学生,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契机。挑战,是学会如何善用而不滥用;善用,就是契机。
教师可提供以下结合学习与评价的提示,让学生居家自主学习:“ChatGPT,我是个华文二语水平的中学生,你是华文老师。请发问问题考一考我的词语知识,点评我的答案,然后再根据我的学习进度提出稍难的新问题,直到我提示:‘可以结束了。’然后请你总结我的学习成果。”
学生可独立进行自主学习
“可理解输出假说”则指让学生用已学会的语言构建句子和对话,即使出错或不流利也无妨,对方可理解就行;但对方若不理解或误解,学生就得修正自己的输出,在这过程中促进语言学习。
(吕赐杰是南洋理工大学终生荣誉教授、香港教育大学讲座教授)
如我们可提示ChatGPT跟学生角色扮演,模拟对话:“请扮演一个抬高价格售卖纪念品的街头摊贩,我则是一名游客,跟你讨价还价,让我练习华语会话。”ChatGPT果然老王卖瓜,油气十足,喊价有技巧,跟现实中类似摊贩的小聪明和口才有得比。或来个故事接龙:“咱们来个互动讲故事。我先起个头,你接着讲。我们一来一往讲故事,在对方的好点子的基础上继续发挥,一起构建精彩十足、想象力丰富的冒险故事。以下是我的故事开头。当我提示:‘故事接龙结束。’时,请修正我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的用词和语法错误。”
ChatGPT可支持第二语言(二语)习得理论底下,包括可理解输入假说、可理解输出假说,和互动假说等所指引的一些教学设计。实际上,绝大多数当代二语教学模式,都受到这个理论影响,且一再证明有效。“可理解输入假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听、读那些学习者基本能理解的语言输入,以助扩展词汇和语法知识。
论述如何“善用”至此,看官是不是又开始担心“滥用”?其实有哪个颠覆科技诞生时,不会造成某些技能被淘汰,须要学习新技能的?如果语言学习的一大目的,是培养生成文字的技能以“解决问题”(如发电邮),那人和越来越聪明的机器,如何重新在“文字生成”这类任务中重划分工合作的界线,让每个人在学习阶段中,在不影响基础语言发展的情况下,掌握更有效率的“问题解决”方案,仍须语言教学领域的有识之士跳出既定思维,共同找出平衡点,以指引教学改革策略,如让生成式AI循序渐进地介入学生的语言学习历程。
例如,为了学习“比较”这个词,可提示ChatGPT:“请以‘比较’一词造四个句子,逐步提升复杂度。”“‘比较’是多义词。请根据比较的不同词义,造三个句子。”这些复杂度递增或不同词义的例句,可组成语料,让学生通过推理、归纳来掌握“比较”一词的涵义和适用语境。再进一步拓展词汇,问ChatGPT:“请举出不同语义的‘比较’的近似词及各造一个句子。”
最后,“互动假说”表示语言学习在互动中更为有效,通过与他人交流,更容易掌握语言。其重要原则是“先流利,后准确”,先放胆讲、写,不急着纠错。
有没有留意到上文中,可理解输出、互动假设两类的例子,不再是一般用户以为的ChatGPT只能老是被动等待提示,如问一道问题或要求生成一段文字,它回复后再被动等下一个提示?这类提示,是在“训练”ChatGPT接下来如何自动化地跟用户一来一往互动,且能依用户的每次输入,调适下一个回复。原来ChatGPT能化被动为主动(如:模拟求职面试情境,学生扮演求职者,ChatGPT是面试官,持续主动提问)——只要你能超越“问对问题”,进入编写“训练”提示的层次。
(作者黄龙翔是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高级研究科学家)
我们还实测了ChatGPT支持学生写作历程的功能——它能把产品导向写作(一次过写完、提交作文,教师批改归还)转换为历程导向写作(又译“过程写作法”)。例如,把一篇本地中三学生在班上完成的议论文《如何培养青少年的义工精神》输入ChatGPT,先请它纠正标点、字词和语法错误(它在10秒钟内完整列出,并给予纠正建议)。然后输入一个评价标准(含内容逻辑性、结构、文采和修饰手法等指标),让它逐项打分并提供文字点评。这样,学生可参考点评改进作文。但对于较弱的学生,替代的做法是给它指示:“请在保留原文内容的原则下,按你上述的建议,改写这篇文章。”它即生成新版本供学生参考。再来,请教它能新增什么论点、举例——它建议引入统计数据、引用成功案例、强调义工活动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等。
把这则故事作为符合学生生活情境及心智年龄的阅读材料,教师还可请ChatGPT拟出若干选择题和开放问题来考一考阅读理解。它还可以出“拓展问题”,如“想象你也参加同一个团体,你会贡献自己的哪些才艺或技能?”原文中没有答案,学生得延伸思考,把阅读理解联结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