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日本政府显然不愿承受《前川报告》所说的痛苦过程,对于正反两派意见,日本财经当局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即一锅炖,两派观点都接受。除此之外,他们还创造性地增加了一个资本市场。他们的如意算盘是,通过人为压低利率,实施信用扩张,刺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涨,以此编织一张上涨行情的安全网:出口不畅,利润下降,但却有上涨的股市为它撑腰。一是上涨的股市方便这些企业在股市直接融资;二是股市上涨,这些企业可以在股市赚钱,以此来贴补出口不畅造成的利润损失;三是股民们赚钱了,财富增长了,必然会反过来刺激消费。如此一来,那些出口导向型企业向内需型企业改造的痛苦,将会大为降低,达到《前川报告》所要求的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
随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8月18日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8月2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更是宣布证券交易印花税减半征收。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其实都是在响应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资本市场作出的部署,该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这也凸显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事实上,在“资本市场安全网”理论的指导下,日本政府也不愿意加息。他们所担心的是,一旦加息,一是可能使更多国际资本流入日本,进而推高日元,减少其商品的出口,再次因为日元升值而引发1986年式的经济衰退;二是提高利率不利于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正是基于这两种原因,日本银行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维持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不变。
当然,今日中国与当时的日本所面临的约束条件有所不同,也是事实。譬如,当时日本处于人口红利期的巅峰,今日中国已然过了人口红利期。按照意大利经济学家莫迪尼安尼的生命周期储蓄模型理论,随着中国第一个生育高峰期的婴儿全面退休,及第二个高峰期的婴儿逐步退休,意味着两个最大人口世代的人,其注意力将由买入资产进行储蓄,转为卖去资产筹集养老资金。在这种条件下,中国资本市场能否走出大泡沫,还值得观察。
报告还指出,日本之所以屡屡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产业结构与外国产业结构的摩擦,这显示现有的国际分工不平衡。当然,报告也承认主动调整日本产业结构以适应国际分工的需要,这一过程是痛苦的,会造成大量失业和企业倒闭。但前川指出:“如不忍痛实现这一目标,日本将要成为世界的孤儿,日本经济已经走到今天的地步,如若回避将是此路不通。”
正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财政部开始启动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银行全力配合。一时间,日本的流动性泛滥。到1987年秋,世界经济出现明显繁荣景象,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通胀,美、英、法、联邦德国等主要经济体相继提高利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银行也预备加息。可恰在此时——1987年10月19日,美国发生了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大股灾。虽然经政府用降息等手段干预,市场很快恢复上涨,但美国政府却认为日本在这个时点上不应加息。因为欧美政府担心,市场还很脆弱,如果日本在此时加息,必然会导致那些套息资金,不仅不流回欧美,反倒会再次从欧美流入日本,从而再次引起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
报告明确提出,日本须将经济模式由原来的出口导向型转变为内需导向型。报告认为,“扩大内需”一方面可以直接缩小“经常收支平衡”,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调整汇率带来的国内经济不平衡(出口产业衰退),使日本走上国内外协调的对外平衡之路。报告认为,这种转变既稳定了世界经济,也稳定了日本经济;而且具国际影响的日本经济的稳定,是世界经济稳定的必备条件。
一时间,整个日本到处都是过剩的钱,但另一方面,投资渠道却非常有限,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这些廉价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结果是,钱都一股脑儿地流向以房地产和股票为代表的资本市场。
当时的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政策来刺激资本市场上涨行情,认为有了上行这张安全网,出口型产业就可以改造自身以适应内需型经济,最终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达到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但正如历史所显示的,最后是弄巧成拙。
面对经济困局和国内外形势,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委托其私人咨询机构“为实现国际协调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对日本经济战略问题进行几个月的调研、论证和撰稿,1986年4月,研究会提交了《为实现国际协调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报告书》。由于报告是由研究会会长、日本银行前总裁前川春雄所主持,故称为《前川报告》。
事件还得从《广场协议》说起。受协议影响,日元急剧升值,日本商品出口开始放缓,经济形势开始恶化。1986年至1987年,正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从复苏走向高涨的阶段,但日本经济却出现萧条,史称“日元升值萧条”。从战后到1980年代初,日本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但自那以后,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放慢。
《前川报告》的出台,立马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日本国内也引发广泛讨论,其中不乏支持者,但也引来强烈的批评之声。一些财经官员和经济学家认为,面对升值萧条的经济形势,日本当务之急是立即采取金融扩张政策,以通货再膨胀的方法,扭转日益蔓延的萧条。
(作者是中国经济学者 财经专栏作家)
来自英国的银行家兼历史学家爱德华·钱塞勒(Edward Chancellor)在《金融投机史》一书里引用了墨菲的一段论述:“(当时的日本政府)想通过扩张的金融政策,来刺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在他们看来,有了资本市场上涨行情这张安全网,出口型产业就可以改造自身以适应内需型经济。然后,这一举措将会让各个经济领域的资产大幅增长,而这种财富效应将反过来刺激个人消费和住宅投资,接着促进厂房和设备投资的增长。最终,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推动实体经济增长,进而达到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
中国资本市场近期可谓利好不断。先是8月3日,份属四大央媒之一的《经济日报》发表题为《促消费资本市场大有可为》的文章,建议“以活跃资本市场为支点,撬动整个消费大市场,继而拉动内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该报看来,活跃资本市场之举,既行之有效,也将大有可为。
但这只是表象,事实却是,日本政府只是从形式上、语言上采纳《前川报告》的建议而已。正如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所指出,当时的日本其实是将“扩大内需”的政策重心,从结构调整转向总需求扩张,但结构调整属于中长期政策,总需求扩张则是短期政策。也就是说,日本政府打的虽是《前川报告》的旗号,执行的却是彻底的“通货膨胀派”原则。
但正如其后的表现,日本财政部和日本银行肯定不会想到,如意算盘没有打响,反倒弄巧成拙。日本的经验和教训是,试图以刺激资本市场上涨,来编织一张上涨行情的安全网,继而拉动内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可能不靠谱。
但这种种,却不由让人联想到1986年至1990年的日本金融大泡沫。东京筑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R.塔格特·墨菲(R.Taggart Murphy)曾公开指出,这场泡沫事件根本就是当时日本财政部和日本银行故意制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