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高中时学了点环保概念,有一次发现母亲在焚烧垃圾,我当下觉得母亲在毁灭地球,气得对她大声责骂。其实,那只是母亲极少的“不环保”行为之一。现在回想起来,年少时的过激反应,实在太矫情了。
(作者是本地教育工作者)
问题是,在新加坡不常见到厚度合适的纸吸管,泡在饮料中不久,纸吸管往往变得软趴趴。不锈钢吸管是较好的替代品,但如果吸管洗不干净,细菌容易滋生,反而极不卫生。而且,要用那么多肥皂水洗一根吸管,是不是变相的“不环保”呢?
母亲的观察最直接:泡泡茶店开了一家又一家,怎么白米饭反而是不健康的?在亚洲社会,米饭延续了我们祖先命脉几千年,日本的百岁老人也是天天吃短粒米,为什么来到我们这一代人,米饭突然变成升糖指数飙高的罪魁祸首?正因有此说,才会害得马来西亚前首相纳吉不吃米饭而吃昂贵的藜麦,遭批评不体恤民瘼。
由美国小儿科医生妮娜·夏皮罗(Nina Shapiro)撰写的《夸大不实的医疗迷思》(Hype),据理解释了很多以讹传讹的所谓健康知识,比如:每天喝八大杯水、味精吃了会脱发和偏头痛、疫苗导致自闭症、日行一万步等等,其实都没有医学根据。
此外,逢年过节,以及各种盛会的开幕闭幕礼,全世界的政府和主办单位都会大肆燃放烟花,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却没人阻止。州官可以放火,百姓就不可点灯?
适当地关注环保和注意健康,本来是美好的事情。但当这些关注变得无限上纲,成为宗教信仰般的执着,对达不到标准的人加以批判,即使心情或人际关系被破坏也在所不惜,是不是已经本末倒置了?追随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成为满脑子唯一关注的焦点,常常为了1.5摄氏度、1000卡路里、1万步这些数字搞得紧张、焦虑,产生罪恶感,严重的还患上忧郁症,反而得不偿失。殊不知《圣经·箴言》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在环保和健康生活方面,走中庸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最重要是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态,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
医生也认为所谓的超级食物(superfood)并不存在。那些标榜能抗癌的、有机的、农场新鲜的、排毒的食物,营养及卫生不会比一般食物好很多,甚至可能没有差别,更多时候只有安慰剂效应。然而,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对于那些昂贵的食品、保健品,还是趋之若鹜。因为资讯发达了,以前只有医生才懂的知识,我们也能掌握,就自以为聪明。谁知聪明反被聪明误,许多商家捉住现代人的这种心理,把伪科学当作营销手法,加上点吓唬消费者的心理作用,结果产品大卖。
我只是觉得看环境课题的报道,似乎没什么好消息。一场又一场的国际会议,一次又一次的协定,环保进度始终裹足不前。非但如此,看了“空气污染提高忧郁和自杀概率”这类新闻时,心情总会沉重。
在资源匮乏的上一代,父母从不浪费东西,衣物、鞋子、书包破了,修修补补,再用上十年八年;炼乳倒完了,咖啡头手直接把炼乳罐当作咖啡杯,给顾客打包带走。物尽其用和节俭的生活习惯,贯彻在上一代人的日常作息中。这是如假包换、毫不做作的环保。
我要承认两件不是很政治正确的事:第一,我对环保课题没有太浓厚的兴趣;第二,我喜欢吃白米饭,不爱吃糙米饭。
有时讲了几小时的课,喝上一杯美禄冰,畅快极了。偏偏现在校园的食肆已不提供吸管,我只好用门牙挡住冰块,让美禄从牙缝间流进嘴巴,尽量避免喝得衣服湿漉漉。虽很想弄根吸管来,但顾虑到年轻学子可能重视捍卫环保多过于尊师重道,搞不好用手机偷拍老师使用塑料吸管,然后在社交媒体上贴标签,我就没敢付诸行动。
有一阵子,我们家也赶时髦吃糙米饭。但母亲吞咽糙米饭有困难,我则不喜欢它的口感,虽明知糙米的纤维比白米高,却无法持之以恒。身边的亲友、同事,米饭不是少吃,就是完全不吃了,真让我自惭形秽。
事先声明:对环保课题不感兴趣,不等于不实践环保。我家已经超过10年不开冷气;洗衣、洗澡水回收冲洗马桶;家里的塑料和纸张垃圾,也会分类处理放进环保箱。
适当地关注环保和注意健康,本来是美好的事情。但当这些关注变得无限上纲,成为宗教信仰般的执着,对达不到标准的人加以批判,即使心情或人际关系被破坏也在所不惜,是不是已经本末倒置了?
今天,为了提倡环保,明明可以用来装垃圾的塑料袋不再免费提供了。时时把“环保”说辞挂在嘴边,才算跟得上时代。出门自备餐具,家里花钱安装省水的水龙头,搭飞机环游世界时,记得考虑减少碳排放量。有西方游客大老远飞到非洲骑骆驼横跨沙漠,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居然说选择骑骆驼的交通方式,是为了减少碳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