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般上都没有特别去注意如何维护一个“家庭”,很多时候,尤其是老一辈国人,早年都专注在打拼养家,多数忽略了建立家庭价值的机会。家里成员间的互动和交流并不简单,大家可能因为政治、宗教、文化语言和经济等各种理念的不同闹意见。近日最常见到破坏家庭凝聚力的,居然是钱财纠纷。过去俗语常说:打死不离亲兄弟,上阵不离父子兵,想不到现在一个孔方兄就轻易把这颠覆了。
好的政治体系能为家庭提供稳定经济、高质教育、医药护理、社区支援和对家庭友善的政策。我们的许多住屋和经济津贴,都是以家庭为考虑单位,赡养费法案修正等,也是为完善破裂家庭的经济问题,这些显然可以协助维护家庭结构,但都只是物质方面的协助。培养家庭成员对家庭的情感、互助互爱互敬,以及归属感,则要靠各自的家庭去努力。正面的家庭价值得以维持,可以延伸并间接影响和增进社区及社会的互助互动,减少自己对社会福利的依赖,让当局把资源用在更有需要的人身上。
我们正在为新社会契约而努力,依旧憧憬让每个人都有能力拥有自己的家。我们也应该加入软件和心件,把“家”提升到“家庭”,推广家庭价值。记得过去职场常设有家庭日、与家人共餐日之类的活动,除了提醒大家,工作之外还有家庭这件事,相信这些活动在提升家庭价值上,并没能产生什么具体实际的作用。
根据统计,我国再过几年就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先不管实质内涵,光听到这名词就有点心惊。特别注意到本地新闻,最近独居老人孤逝家中无人知;有家或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老人;有寂寞感的、需要医疗照顾和社区关怀的老人的新闻,好像特别多。幸运的是他们几乎都有个家,问题症结就出在家庭方面。
从1993年开始,联合国把每年的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以提高公众对家庭的认识和关心,希望各国调动政治意愿和资源,应对全球性的家庭问题。今年的家庭日主题是“人口趋势和家庭”,刚好是在母亲节隔天。由于没有商业价值,所以可能连媒体也不会注意到这个“国际日”的存在。还好爸爸妈妈都算是家庭的主要支柱,所以如果真心庆祝母亲节和父亲节,也算是有支持“国际家庭日”了。
从“家”的甲骨文,可以知道狭义就是在“宅里养只肥猪猪”。所以先要有能遮风挡雨的四面墙和屋顶,也就是“屋”的概念。我国独立后深谙国民这个基本需求,推出居者有其屋政策,帮助国人拥屋成家,可以安心立业创业,落地生根。
家里除了要养只猪支撑经济活动外,当成员慢慢增加,生活在同个屋檐下的成员开始互动、沟通、交流的时候,家的概念就提升成家庭。家庭已渐渐成为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国家甚至世界的基本单位。家庭政策是国家公共政策的支柱,是政府保障未来人口生活水平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途径。
现代世界其实更加复杂,家庭的概念已超出传统的“父母儿女”模式,新的广义家庭包括如单亲、单性、无血缘关系,甚至只是人和宠物的模式。如果广义和狭义的家庭模式能够共容,且慢慢磨合产生正面价值,那就会造福世界,让世界往正向延续发展。
提升和维护家庭价值,是“知极易,行极难”的事。要如何在现代社会,让诚、信、仁、爱、孝、悌、礼这些老掉牙的传统价值观,以新的教育方式,通过潜移默化,渗透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脑里,不是容易的事。所谓修身齐家,不就是从自身到成家到建立家庭的一个程序?
(作者是电子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