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不必了,我有工作,就留给比我更有需要的人吧!
看上商品问了价钱后,习惯性地问可以算少点吗?那东西最终可有买成已经忘了,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妈妈的一番话。
上个月,访问一热心服务社会的单亲妈妈。她独自抚养三个还在求学的孩子,也发动全家参与慈善活动。
另一读者认为前述言论格外讽刺,因为拥有可支配资产的“百万富翁”,却申诉政府给的100元至200元不够,应该多给一点,这种想法是“不对劲”的。
在场的我们几个人不解她的反应,综合诊所提供低廉医疗服务,只要是公民或永久居民,享有津贴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千万不要把政府补贴视为理所当然。感恩自己所拥有的,少一点计较。
像后一位读者投函说的,不要整天只想着政府能给我什么,应该给我们什么,反而应该多想想怎样回馈社会,怎样协助扶持国家的下一代。
文章提及“很多”老一辈国人,平日省吃俭用,用积蓄购买第二套房子,作为退休后的经济辅助来源,可是却被误为“有钱一族”,还说其实扣除维修等费用,“年估税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
后来深入思考,我为自己交到这样的朋友而感恩。她有伟大情操,怜悯穷人,也体恤政府,不想增加国家的负担。
(作者是《联合早报》资深高级记者)
去年发生好几起组屋火灾,一名住洋房的朋友对此“颇为感慨”,说议员、建屋发展局和市镇理事会,会主动为组屋灾民免费油漆和提供住宿,而像他那样的有地住宅居民,同样是纳税人,却得不到这样的“福利”,万一家里发生火患,须自讨腰包住酒店云云,言外之意是自己理当得到好处;得不到就是政府不公平。
朋友的心态,与另一名住排屋、患胰岛素依赖型的家庭主妇朋友有着天渊之别。
去年搬进转售组屋后,她为生活终于安定下来而感恩。
妈妈出身贫寒,没机会受教育,但她有教养,通情理,虽然并不富裕,却非常慷慨,常尽己所能施予有需要者,为子女树立好榜样。
有能力放定存收利息,无论赚取的利息多么低,还是比没钱存银行的人富有。
所以,看到3月6日的《交流站》投函,谈个人房产数目不该影响财政援助额,深有感触。
但毕竟一份薪水有限,顺口问她,有没有向社区发展理事会申请水电费等津贴,补助家用?
她说,这些摊贩赚钱辛苦,几毛钱的东西,就不要跟人家讨价还价。听后很为自己感到羞愧。
是的,千万不要把政府补贴视为理所当然。感恩自己所拥有的,少一点计较。每年2万元的额外收入如果真的不多,那一两百元津贴就真的可以忽略不计(较)了。
作者认为政府不该一刀切,把拥有超过一套房产者纳入估税收入超过10万元的群体,却不考虑相关租金收入的“真正金额”“一律一年只分发100元或200元的现金补贴”。
护士朋友建议她转到政府综合诊疗所,但她婉拒,说综合诊所是为有需要者提供的,其他人不好随便拿政府的津贴,“我觉得不对”。
这位朋友每次看私人医生,问诊加上昂贵的胰岛素,常要数百元。她有三个还在念书的孩子,医药开销对唯一工作的丈夫也是负担。
建国总理李光耀生前经常强调新加坡必须自力更生,不能像一些实行福利主义政策的西方国家。
作者甚至建议以租金收入为依据发放定心与援助补贴,因为这是“更合理”的做法。
听了,真的好感动。
但多年来,政府不时在财政预算案或国庆群众大会发派红包。这固然为许多贫困者解了燃眉之急,但同时是不是也“造就”了更多人,认为优惠福利是他们应得的?一些甚至“理直气壮”质问政府,发放数额为何比往年少?
多年前,跟妈妈逛夜市。
也希望有一日,看到更多较有能力的国人能理所当然地施予,也理所当然地拒绝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