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拜登未接受足够采访的质疑,护主心切的白宫幕僚曾辩称,拜登平日已经常回答记者的即兴提问,次数更是比前两任总统来得多。但批评者认为,这类提问不如专访完整,媒体也难有机会就总统的回复展开后续追问。他们批评如此低调的媒体策略,根本是拜登草木皆兵的心态(bunker mentality)在作祟。
千呼万唤始出来,台湾总统蔡英文时隔745天,日前终于首次召开记者会。或许是苦等了两年多,“饥渴”许久的媒体记者自然不放过机会“问到饱”。面对连珠炮式的提问,蔡英文一度打趣地说:“你们今天问了好多问题喔,不是今天完了就没机会问了,所以不用着急。”
(作者是《联合早报》数码内容副主任)
根据美国媒体和学术机构统计,拜登自上任以来,记者会和媒体采访次数都是近六任总统中最少的。美国陶森大学的“白宫过渡项目”数据就显示,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拜登只接受过23次媒体专访,而特朗普和奥巴马则在他们总统任内同期,分别接受95次和187次正式采访。
顺时针
记者会着急并非没来由。过去两年多,蔡英文每回出席公开活动,遇到媒体“堵麦”(意即记者蹲守采访),多半只会挥手致意,对提问充耳不闻。但凡出现重大公共事务或社会争议,蔡英文一般也只隐身幕后,通过发言人转述或社交媒体发文与民众单向沟通,间接虚化了媒体扮演的监督角色。
在12月27日的记者会上,蔡英文把700多天不开记者会归因于冠病疫情,但这个借口显然站不住脚,毕竟在疫情高峰期间,疫情主管机关每天仍风雨不改地照开记者会;而在不久前落幕的地方选举中,蔡英文更是不畏人群到各地积极辅选造势。拿疫情来推托,稍显牵强。
在民主社会中,民选官员接受媒体采访,虽不是法定义务,却是责任政治的表现。但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政治人物(也包括政府部门和机关)大可绕过影响力日渐式微的传统媒体,改与拿钱办事的网红合作。这样不仅能更直接地与选民沟通并宣传政策和政绩,还可避开烦人的记者和提问;不必实问虚答、闪烁其词,即能牢牢控制舆论走向。
然而,真假信息越纷乱,新闻工作在公民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就越显重要——通过记者的提问,提高人们对重大公共和社会议题的认识,并在这个知识基础上对公权力进行适度问责。
以拜登政府为例,白宫2021年就延揽超过50名粉丝数量庞大的直播主和网红,协助推广冠病疫苗,鼓励美国青年接种;俄乌2022年2月开战后,白宫短时间内找来30位TikTok创作者,由国安高层耐心解释最新战况,并阐明美国政府的立场,以期利用他们的高人气,在网络世界中主导话语权,不让俄罗斯在假信息战中得逞。
提出问题是记者的天职,闪避问题则似乎是政治人物的本能。近期因躲避镁光灯、鲜少接受正式媒体采访而引发话题的政治领导人,还包括常出现口误的美国总统拜登。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不含糊其辞、不拐弯抹角,政治人物每一次以透明、诚实的态度面对媒体提问,借此说明立场、捍卫政策、回应民情,其实都是深化社会互信、提高公民参与,以及推进民主进程的宝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