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者和从业机构,应秉承不是单一的监管和被监管的直线关系。双方应该是一张脸上的一对眼睛,朝着同样的方向看问题并解决问题。

然而,金融业是个充满高度竞争的行业。以加密货币为例,新加坡和香港都在争取成为亚太区加密货币的枢纽和主导。

此外,香港也将在明年修改上市规则,向“无盈利、无收入”却拥有独特技术含量的高科技公司抛出橄榄枝。即便是邻国印度尼西亚,也正在形成让起步公司(start-up)成长的摇篮和孵化器,推动它们的上市进程。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例如Grab, Gojek, Octopus等等,都和印尼资本市场有着密切的关联,

目前本地资产管理界以及金融服务业最头痛的事,不是资金也不是客户,而是冗长繁琐而复杂的客户背景调查(KYC, Know your client)过程,导致设立户头和维护户头之难,难于上青天。

最近,新加坡也被亚洲开发银行评为全球最佳数码创业国家,赞誉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数码创业生态系统。

新加坡从今年开始,却限制了普通公众的交易通道。这一紧一松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有业者认为,监管机构不能单纯地将金融和证券监管的政策照搬到加密货币市场,因为加密货币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并让投资者互相交易。

傲慢与偏见,还有过于保护自己不要行差踏错所带来的后遗症,总是让我们与许多的商业良机擦身而过。新加坡的资产管理市场刚刚要进入它人生的黄金年华,推行和拟定一个灵活、有效管控风险,而不是一刀切的监管政策,对保持一个生机勃勃、财源广进的资本市场是必须的。我们已经没有了一个活跃的交易所,我们必须在监控政策和市场竞争中保持平衡。

一份关于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调查报告显示,单单在银行业方面,每年花在这些遵循各种市场法规上面的合规成本,不少于15亿美元,而且费用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在增加。

最近,香港正在修改条例,将原本只允许流动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专业投资者进行的加密货币交易,开放给散户直接投资。

反洗黑钱和维护金融系统的纯洁性,是从业人士必须遵循的职业操守,以便把新加坡打造成安全且值得信赖的金融中心。不过,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不同,不应该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审核不同人士的财富累积过程。例如,对一个从小在新加坡成长,看惯了股东架构、财务报表的商学院精英,解释一个中国富豪30年前起家的方式,就是骑着脚踏车走街串巷卖电器,赚到第一桶金而成为万元户的故事,那就是天方夜谭。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2021年新加坡资产管理调查》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的资产管理规模(AUM)达到了5万4000亿新元,是自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新流入的净资金高达4480亿元。448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它只比2021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300亿元略低15%。

(作者是私人银行从业员,本文仅代表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