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马国时事评论员拉曼大学政治与媒体系讲师)
尽管青年选民的投票在国会选举中没有先例,庆幸的是,他们经历过今年3月举行的柔州选举。不过,他们在这场州选中的投票方式,也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一度令很多党政人士感到意外。因为在过去的马国政治生态中,年轻选票一般主要倾向在野阵营,特别是希盟,所以他们在这场州选首次履行投票义务时,舆论普遍认为希盟若能吸引他们出来投票,是有机会挑战柔州国阵的。
这样的局面当然就代表这场选举的结果会是难测的。尽管目前马国舆论主要倾向于相信国阵能赢得最多议席,但是否能够轻松地以过半议席单独执政,这点没有人敢下定论。因为迹象显示,马国选后陷入悬峙议会的概率也很高。
其一,马国政局陷入长期动荡,党政合作、政府内部不稳定,所谓危机即是转机,各个政党、领袖都想在乱局中分得一杯羹。因此,目前已在选委会注册的单一政党,已达史上最高的57个(不包括五个联盟),当中预计有过半会参选。上届大选共有2333名候选人竞选727个国州议席,虽然这次仅有三个州议会解散,但候选人数量预计也会大幅增多。
其二,此次解散国会的时机比较特殊。纵观国会选举史,政府一般不会选择在年杪解散国会,因为马国东海岸一般在11月中旬就会刮起季候风,并为这些地方带来水患。今年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和拉尼娜现象,导致东海岸雨季提早,并向全马扩大,所以气候变成有可能影响投票率的变量;再加上民众普遍对当前的政局感到沮丧,因此投票率预计会较上届大跌20个百分点左右,大幅减少所有政党所能够取得的选票。
当然,这些论述基本排除了难以抓摸的青年选票,所以在即将来临的大选之中,谁能够囊括大部分青年选票,谁就能够改变当前这种不稳定的选举氛围,跨过组成政府的门槛。
马来西亚首相依斯迈沙比里10月10日在舆论的注视下宣布解散国会。这个结果,已经是依斯迈向巫统主席阿末扎希妥协的最委婉方式,舆论也因而将焦点从巫统内部对解散国会与否的角力,转移到即将在下个月展开的下议院选举。当然,因为政局的动荡,这场选举还未正式展开,就已被坊间定位为马国史上最混乱的选举。有分析员甚至断言,此次下议院选举的222席中,可能有超过90%将出现激烈的多角战。
这种未战而预见激烈的状态,是建立在三大因素之上的。
不过州选结果却出人意料,共有54%的青年投票,总投票率还是偏低,但他们绝大多数(38%)竟然投给国阵。虽然希盟以及被指在青年群体中后市备受看好的民联阵(MUDA)也囊括了33%青年选票,不过由前首相慕尤丁领导的国盟,依然掌握26%青年选票。另外,还有3%的青年选择了其他政党。这种选举成绩基本上展现青年选票跟当下政局相若,不只呈现分裂,还视国盟为第三选择。
因此,马国来届大选,因为党政竞争、气候变化、投票率和青年选票等各项客观存在的元素,充满了各种变数。国阵虽然气势如虹,也拥有糖分极高的预算案加持,但因为坚持要在雨季举行大选,马来选票分裂,以及国盟和伊党合作后的竞争,也未必能够轻松执政;希盟、国盟均面对青年选票分裂,同时暴露在各路新兴政党,如斗士党、全民党,或身经百战的老政党,如社会主义党瓜分选票的威胁中。
其三,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即是18岁选民和选民自动登记政策。这个政策为马国增添大约580万名选民,等于槟州总人口的两倍。选民人数的增多虽然没什么大不了,但比较要命的是,因为18岁到20岁的青年选民没有投票先例,这个群体又极少在国内舆论积极呈现自己的政治诉求,所以基本上没有任何人在这方面掌握充分的信息,对这个群体的投票倾向和政治认知,都处于瞎子摸象的阶段。
更须要注意的是,这个青年群体为马国每一个国会议席的总选民人数,平均额外“贡献”了大约30%。增幅最大的是雪州万宜国席,选民总数一夜之间加了10万人,增幅最少的是槟州丹绒国席,但也有6000多票。这个数字再结合竞争激烈、选票分散的选情,就意味着这批新选民是非常有潜力的;而且不投票则已,只要他们积极投票,即能够在大部分选区崛起成为最具决定性的造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