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派没有坐以待毙,他们也创造了新词来攻击左派。“U型锁”源自2012年西安保钓反日游行中,时年21岁的民工手持U型锁,将开日系车的司机打成四级伤残一事。随着案犯今年4月出狱,U型锁到近期被用来代表极端民族主义者。此外,“义和团”与“U型锁”用法一致,但词源更久远。义和团运动发端于清末,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烧教堂、杀洋人,事件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割银4万5000两白银告终。

评论家、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马立诚的《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中,将当代中国思潮分为八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大胆突破,政治改革多方受限)、老左派(反对改革开放,希望回到毛时代)、新左派(同西方的新左派,批判资本,反对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拓宽民主途径,渐进实现社会主义,批判毛时代)、自由主义(认为国家的政治、经济以维护个人自由为目的,反对威权政治)、民族主义(仇视西方,反对全球化,主张军事冒险)、民粹主义(草根性、非理性、抗争性,“多数人的暴政”)和新儒家(将儒家思想与当代政治理念结合)。书籍虽然出版于2012年,但今天这种思潮分类仍然有现实性。上文的“左派”可以视为老左派、新左派、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集合体;而“右派”则可以视为民主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集合体。

左派和右派这两类人群,各自群体内的想法高度重合,内部能交上朋友:一类怀念毛泽东时代社会的相对公平,理解并支持俄对乌的战争,主张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听到安倍遇刺喜上眉梢,他们习惯在车内挂一个毛泽东吊坠;另一类认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倡导民主和自由,对俄入侵乌感到不齿,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听到安倍遇刺深感同情,这类人面对当前中国的国内国际环境深感无望,把“润(移民)”作为近期的事业。

先是左派的进攻。“殖人”一词初现于2021年,指思想被西方价值观“殖民了”的人,左派用来嘲讽那些就俄乌战争立场与西方站在一道的人。“耗材”一词来源于普京今年3月的讲话,“这些人准备卖掉自己的母亲,但事实上他们自身就是西方的耗材”,该词指与西方站在一道,被主流价值抛弃的“损耗材料”,与“殖人”的含义与应用语境一致。

“老中人”一词与“U型锁”和“义和团”二词扣帽子般的用法不同,显示出一种右派对包括左派在内的中国人的文化批评。与“老外”一词相对,“老中人”或“老中”指的是中国人自身,是右派不愿与别的中国人为伍,跳出中国社会对中国人的自称。比如针对现象级的二舅视频,一名网友就评论道“老中人真的很爱美化苦难”。

今年7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唐山师范学院一位退休文学教师也用“支那劣根奴”一词,批判那些幸灾乐祸的网民。包括“你国”(同“我国”相对)“支人”“支猪”(“支那”是日本对中国的蔑称)“简中”(使用简体中文的大陆人)在内的这些网络新词,都与“老中人”用法一致。右派显示出一种文化和人格上的优越感,他们“恨铁不成钢”地把自己孤立出来,批判社会中其他成员,成为一种极端的右派对左派的攻击方式。但和“支人”这种带有民族歧视色彩的词相比,“老中人”一词更显中性色彩,更值得推广。

网民把中文的博大精深运用得炉火纯青,不断涌现的新词看得人眼花缭乱。中共多次判断,当今世界和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说明看清了中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期,更须蓄力团结。中国有14亿人,社会是多元的,人的思想也多元,这些再正常不过。民意作为政府执政的基石,观点的交锋、情绪的对立、激烈的争吵不但有益,真理往往在争吵中越辩越明。这更提醒了中国面对左右两边差异巨大的呼声时,要更加谨慎,方能行稳致远。

文化批评在近代中国历史悠久

今年8月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最新的网民数量,达到10.51亿人。也就是说,除去不会上网的幼儿和老者,几乎所有中国人已经被互联网联结在一起。以往在报刊上才能见到的论争,现在转移到微博、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上。网络新词不断涌现不是新鲜事,但近几个月在中国网络上出现的新词,却显示极强的底层逻辑,值得关注。

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为了叙述方便,下文把网络上的争辩和新词按照中国传统的政治光谱,姑且分为两类并命名“左派”和“右派”。

其次,民族主义是中国立国之基,政府也在巧妙运用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共早期的革命领袖就格外看重“独立自主”,并把1949年赢了的国共内战(也称新民主主义革命)称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反帝就是指赶走当时在中国攫取利益的西方列强,好方便“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随着近年中国与各国的摩擦加剧,民族主义情绪更具市场。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穿和服被批判,以及安倍遇刺时人们的幸灾乐祸,就是这一思潮在社会中的现实反映。人多势众、地大物博的中国已经成了民族主义温床,也是政府凝聚社会共识的有力武器。

今年2月爆发的俄乌战争,催生了一大批词汇的诞生和流行,同时因为官方立场与大多数国家相异,这也点燃了网络上左派和右派的思想对立。

在左派和右派中间,有一群和稀泥的“理中客”,该词早在2013年在网络上出现,是“理性、中立、客观”的缩写。在网络论战中,理中客的观点不偏左也不偏右。如在9月18日贵州大巴事故中,理中客就对防疫政策和愤怒的网民各打五十大板,认为“虽然防疫部门确有诸多问题,但这起事故本质上还是一起交通意外,并非政府有意,无须过度上升至质疑整个防疫政策”。在俄乌战争中,左派批判理中客没有看到乌克兰的“纳粹行径”,右派则批判理中客没有坚决反对俄罗斯的“侵略行径”。理中客因为立场的模糊性,两边不讨好,被人指责“看似理性”“看似中立”“看似客观”,他们成了人们眼中见风使舵的墙头草。

文化批评在近代中国历史悠久,191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便借“打倒孔家店(指孔子和儒学)”批判中国封建思想、弘扬民主科学,鲁迅也写了大量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文章;1980年代台湾作家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和大陆纪录片《河殇》都延续了这一文化批判传统,中国文化在这一次次批判中得到淬炼和升华。

以上只是近期热词的管中窥豹,还有更多词汇的涌现和流行未及介绍。新词与那些更为久远的旧词相承接,诸如小粉红、白左、美分、恨国党、带路党等等,共同描画出一幅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论战的面貌。这些词并不是近期才出现,而是随着网络论战加剧,出现得更频繁。网民分成派别,互相创造新词,攻击对方。可以说,互联网就是中国社会的缩影。

此外还有两个词与数字相关。“1450”来自2019年台湾的一则官方发言:“1450万元新台币(约65万2500新元)预算招募人员,在网络论坛进行讯息实时澄清工作”,原意指拿了民进党钱造势的网络水军,最早在台湾流行。今年以来在大陆网络上也流行开来,用来代指“敌人的水军”,与右派攻击左派的“五毛(发帖说政府好话,一条帖给五毛钱)”一词,词源上有异曲同工之处。“50万”来自2017年北京市国家安全局发布的反间谍奖励办法,其中提到抓到间谍给予10万元(人民币,约2万新元,下同)至50万元奖金;这两个数字词同样被左派用来攻击右派。

总体上看,左派在中国网络上数量是占优势的。这点可以从词汇数量上看出来——左派骂右派的词比右派骂左派的词多。同时,中国政府也须要左派的挺俄立场来维持自己的外交政策。

(作者是北京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