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消费这个词汇,一般上是指“人们对消费欲望的压抑消失后,进行比压抑出现前更强烈的消费玩乐的欲望。”这个概念始于冠病疫情的“断路器”“禁制令”、封城,以及清零措施。尔后根据国情,有些国家与地区逐步解禁,以及全面解禁,于是被压抑的心理得到彻底释放,开始了所谓“报复性消费”,加大手笔购物、出游、吃喝、玩乐。在本地,夜店的人潮是“报复性消费”的征兆,其他像火锅店排队的人龙,也让人嗅到“报复性消费”的味道。
消费心理学专家分析,“目前的省钱风潮,是一种在疫情时代下的自我解嘲和减压。这种行为已经是一种时代特征,不只是短暂的现象。”
(作者是本地写作人)
山上的草莓园、蜜蜂园、薰衣草园,都看到人潮涌涌。离谱的是,BOH-TEH的观景台,因为车辆多,被禁止驾驶上山,车子只能停泊在半山,沿着石阶爬一公里才到达观景台。到了观景台更是噩梦,柜台前排队的有两三百人,只为了买一杯BOH-TEH,两块糕点!本来可以买一杯茶和糕点,闲适地坐在观景台,吹着高原的凉风,喝着香浓的茶,观赏绿意盎然的茶园。如今徒留燥意,心情郁闷,只想快快下山去,逃离这“巴刹马兰”(意指“夜市”)式的喧嚣。
报复性消费的“报复”两个字,值得玩味。消费者所要“报复”的对象,到底是谁呢?报复社会吗?报复这个疫情世界吗?报复颁布禁制令的当局吗?但其实最终,“报复”的只有自己。像这一次旅途上的大塞车,人们被困在高速公路10几个小时,旅游的好心情、愉悦、满足感全数泡汤。时间全消耗在排队、猛按喇叭、骂粗口、吵架、生气中。然后一晃眼,假期耗完了,又得回到忙忙碌碌的工作岗位。
令人错愕的是,根据报道,中国社会近两年来正刮起“省钱攻略”,人们提倡“消费降级”“极简主义”,年轻人纷纷减少购物、在家下厨,对化妆品、奢侈品的购买力大减,旅行则可免则免。
趁着周末长假,往金马仑高原度假去。岂知刚好遇上马来西亚日,马国连续三天假期的长周末,于是疫情后第一次出游,便宛如噩梦,愉快的心情荡然无存。先是碰到大堵车,南北大道变成了“停车场”。上了高原,以为摆脱了塞车,哪知到了碧兰璋,还有丹那拉打,还是人潮、车潮,源源不绝的游客似乎都涌上山避暑来了。
中国经济学者断言,“在疫情缓和后,境内旅游市场将成为最大受益者。约85%的受访者预计,只要满足适当条件,境内旅游就会出现强劲复苏。”事实上,自从今年3月新一波疫情暴发以来,在中国各地均收紧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境内的五一小长假仍能实现出游1.6亿人次,已优于预期。然而,到了十一国庆长假,因为依然有强制的清零政策,境内旅游并没迎来复苏信号,发生“报复性消费”的井喷式成长。
深觉得在后疫情时期,请别再动“报复性消费”念头了,还是效法中国年轻人的“消费降级”“极简主义”吧。感恩遭遇疫情劫难后,我们仍然存活,感恩我们与家人安然无恙,感恩生活渐渐恢复正常。这种心情比什么都重要。
这就是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