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伊朗女子9月16日因违反头巾法,被道德警察拘留后死亡,引发伊朗国内大规模抗议。人们在城市广场聚集,女性将自己的头巾投入篝火焚毁,身手矫健的男性爬上公共建筑外墙,把伊朗最高领导人和宗教领袖哈梅内伊等人的画像撤下。哈梅内伊目前病危,事件的走向仍不明朗。
伊朗人走上街头,对中国人来说,并非隔岸观火,而是息息相关。伊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对中国公民免签(2019年7月前为落地签)的国家,这也促成了疫情前许多中国人前往伊朗旅游。和中国一样,伊朗也是一个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古国,有辉煌的历史,也在近代经历了屈辱与革命。两国当前的政治体制,也都根植于两国传统价值观的深厚土壤。伊朗国家的动向,也让许多中国人感同身受。
传统与现代,守旧与变革,永远是这个世界不变的主题。“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随着旧的信仰被新的价值观所取代,现代人已经对社会的尖锐对立习以为常。但不论怎样,尊重不同的信仰和追求,倡导一个多元的社会,应当是21世纪人们的共同追求。伊朗人的抗争不是一个坚守宗教传统阵地的问题,而是一个民心向背的问题。这应当对当代的政治治理有所启示。
(作者是中国北京金融业咨询师)
伊朗人热情好客,他们在街上遇见黄肤黑发的东亚人总会热情招呼、攀谈几句并留下电话。见了东亚人,热情的伊朗人会依次猜你的来处:“中国?日本?新加坡?”伊朗女性高鼻深目,城市里的年轻女性除了带着花色头巾,一般画着浓妆、落落大方,和世界别处的女性别无二致。
在1978年伊斯兰革命之前的伊朗,曾是非常世俗和现代化的国家。伊朗末代王后法拉赫曾留学法国,她在德黑兰建立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藏品质量直到今天仍然名列世界前茅。革命后,严格的宗教约束是当代伊朗的社会根基,街头许多传统女性被黑头巾紧紧裹住。在伊朗的许多城市都有装饰华丽的圣殿,里面陈列着宗教先贤的灵柩;圣殿里女性和男性分开,分别在不同的空间对着先贤灵柩亲吻、叩拜,表达敬意。
同伊朗一样,2020年由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美国反种族主义示威,最初也是由警察暴力执法引发。但不论是伊朗还是美国,民众抗议的不止是警察不规范执法的表面问题,而是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社会结构问题。以伊朗来说,就是神权政治对向往自由的世俗权利的压迫;以美国来说,就是白人社会对以黑人为首的少数族裔的种族压迫。归根结底,都是执政者对人民要求构建更多元社会诉求的漠视。
随着中国近几周热点事件频发以及中共二十大的临近,伊朗相关的舆论在中国也变得十分敏感,相关新闻和评论被中国舆论监管部门严格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