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研究系副教授)
席间住大阪市郊的日本朋友M提及,她居住的旧邻里相当典型,邻居间一般保持友好关系,发挥互助精神,是个让人觉得生活安定的环境氛围。但她笑说,年轻时对过于“热情”的邻里互动曾略有微词,感觉是个累赘和压力。比如每当她迟归,隔天邻居就会催促她的母亲提醒女儿,为了安全起见,出门不要深夜才回家。即便是出自善意的关心,她还是有些不快,总觉得个人自由受到干涉。不过自从离家后,M开始意识到睦邻的重要性,如今子女都远在他处,邻里间的照应反倒成了父母的生活支柱,孩子也感到安心。
最近与友人闲聊时提到日本与本地邻里关系的情况。
睦邻关系可以很棘手,虽然新加坡行善运动常年的“优雅调查”中有关“睦邻关系”项目的结果显示,受访者对自己与邻居的交流感到高度满意;然而,这一好关系真正受考验的关键时刻仍在于实际遇到问题时的反应。为此,可以充分理解今年设立的邻里噪音社区咨询小组在处理常见的邻里噪音问题上,必须探讨相关的社区规范。
与日本人结婚后搬入名古屋市中心公寓的本地朋友H则发觉,日本邻里关系已有所改变,与她所想象的温馨互动交情,大相径庭。他们迁入新居后,依照习俗拜访左右上下的邻居打招呼并送礼,却纳闷邻居大多态度冷漠,甚至避免碰面打招呼。
H的体验并不特别,在人情味淡漠的日本大都市里,据说已不流行新迁礼俗,人们更重视维护隐私,凸显了都市化发展对维持邻里社区关系的挑战。在本地,甘榜时代的结束也随即削弱了以往亲密的邻里关系。虽然替代甘榜的现代化高楼人口更密集,但忙碌的都市人却已没有太多时间与意愿和邻居互动,加上更强调个人隐私以及重视空间的住屋设计,这些都不经意地促成了邻里关系的疏离。
提到都市中的邻里关系,或许媒体上读到的邻里纠纷,坏邻居的行为更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发现生活周遭也不时有邻里互动和互助的实例。
犹记得多年前修读日文时,学习在日本搬到新居时得讲究的礼仪,以及对邻居初次自我介绍时的用语。当时老师通过图表标记迁新居后的自家左右、前后三户邻居是该主动去打招呼的范围,并提及会送“新迁面条”为薄礼的传统。据悉,送面条的习俗起源于江户时代,因为面条(soba)与“隔邻”谐音,也有象征邻居间的相处,可以犹如面条般长久之意。但礼俗延伸至今,与其送面条,如今更多人选择送较便利的即食小点心或生活用品如毛巾、洗衣剂等。
远亲不如近邻,冀望睦邻关系可以先从互相问候、建立沟通的管道开始,一旦哪天周遭喧嚣纷呈,彼此压低了声量也好说话。
住在西部一座旧式五房式组屋的年长友人A,每每一提到自己的邻里就神采飞扬。她和邻居们的频密自然互动,始于有一天几位老邻居们都各拎着自家的凳子、到组屋楼下的空间共聚聊天的决定。渐渐的,邻居们开始带来自煮餐食和茶点共享,并欢迎其他居民加入。他们也关心刚迁入的居民,A说她总会亲自上门送小礼,主动与新邻居打招呼做朋友。这个自发的友善睦邻互动,有效地促进邻居间的交流,提升了邻里的和谐氛围,期望其间所创造的“社会资本”,能有助于邻里社区关系的持续性发展。
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