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在家庭中起不了作用
华社理应有危机感
并不是说语言问题不可以讨论,语言专家和学者完全有自由对方言和华语提出诸多理论和见解,任何人绝对有自由学习任何一种或多种语言(包括方言)。但若不着眼于大局,看不到华语所面对的新挑战,那将如贤文所言:若争小可,便失大道。我们切莫因小失大。
但时至今日,运动在家庭中起不了作用已是既成事实。本月21日,教育部长陈振声在第22届中国语言和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致辞时,也呼吁家长应努力用母语和孩子沟通,让母语成为活的和有用的语言,而不只是学校的一个考试科目。这样的呼吁是否有效,有待观察。
202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很不令人乐观。本地五岁以上居民人口当中,有48.3%家中最常说的语言是英语,这比10年前的32.3%高出16个百分点。在家主要讲华语的则跌落至29.9%(2010年为35.6%)。英升华降,趋势明显。就不同年龄段看,五岁至14岁华人,在家主要讲英语的占77.4%,55岁以上在家主要讲英语的则占29%。就教育程度看,中学程度以下,在家主要讲英语的占9.6%,有大学程度者,在家主要讲英语的则高达61.2%。
因此,华语和方言之间,照理不应该还存在“生死存亡”的矛盾,须要进行如此激烈的辩论。如果说人们以为现在华语的地位已经稳如泰山,因此可以转而振兴方言,那是大错特错的。华社今天更需要关注的,其实是华语未来发展所面对的新挑战。
当这些以英语为母语的“新华人”在学校里华文科碰壁时,他们的家长将会感受无比的压力,最终也必会把这种压力转移给政府,要求降低华文水准,减少学习难度。当“新华人”世代逐渐有了投票权,以及老一代华人逐渐离世后,双语政策相信也会面对空前压力。我们不能假定这一语文政策会永远稳如泰山。
对这样的语文发展趋势,华社理应有一定的危机感才对,也应及时集思广益,继续协力推广华语,更应设法扭转华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颓势。但现在的情况似乎不是这样。有些团体和会馆反而更重视方言,每年花大钱落力搞起方言文化活动。
根据教育部数据,在1994年,进入小一的华族学生当中,在家最常用英语的,只占总数的36%。但10年后的2004年,这个比率已上升到50%。之后,英语在华族家庭中的发展可谓势如破竹。因此,有了“今天讲华语运动面对的主要挑战,并不是华语与方言的抗争,而是要扭转华人家庭讲英语的趋势”的警讯。当时,李资政在演讲中并没有引述任何数据,但相信已经超过50%。
李资政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在他的英文讲稿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如果家长在家里和孩子讲英语,学习华语就会有问题。针对在美国出生的华裔所作的研究显示,当这些第二代华人在学校里要学华语时,那些在家讲英语的觉得和白种人学华语一样困难,但那些家长在家和他们讲华语的却能轻易过关。因此,我给家长的忠告是,可以的话,父母在家要和孩子讲华语。如果父母当中一个和孩子讲英语,一个则讲华语,孩子长大后会更多地讲英语。”
如果任由这样的语言趋势发展下去,还很可能出现更大的危机。当这些以英语为母语的“新华人”在学校里华文科碰壁时,他们的家长将会感受无比的压力,最终也必会把这种压力转移给政府,要求降低华文水准,减少学习难度。其实,近年来已有人公开呼吁,让这类华族新加坡人以英语而不是华语,作为他们文化与身份认同的主要成分;言下之意,是不必再强制所有人必须学习第二语文(母语)。当“新华人”世代逐渐有了投票权,以及老一代华人逐渐离世后,双语政策相信也会面对空前压力。我们不能假定这一语文政策会永远稳如泰山。
由于初始阶段活力十足,雷霆万钧,运动成效卓著,方言逐渐让位给华语。在家庭中,华校毕业的家长都很自然地少讲方言,改以华语和孩子沟通,许多80后90后因此与方言绝缘,华语成了他们的母语。但受英文教育的家长却难以“转型”,他们继续以英语和方言为家庭用语,对运动也心生抗拒和反感,对升上大学必须母语会考及格的要求,更是不以为然。
最叫人忧心的趋势,是越来越多年轻家长在家中和孩子讲英语。这等于是替孩子选择了英语作为母语。不管这是一种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选择,如果不改变的话,结果就是他们的孩子会和美国的第二三代华人一样,把英语当作母语,在学校学华语感觉和白人一样困难。
他说:“这些年来,我们都不断地推广华语的使用,不管是在生活中,或工作上适当的场合,我们都致力营造一个讲华语的环境。但是,我们的语言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年前,一半以上的华族家庭在家中主要用华语沟通,但是今天的情况却大不相同。40年前,更不必说了。40年前,很多人是用方言讲话的。20年前,方言转变成华文华语。可是今天,情况就很不相同了。今天,许多华族家庭主要讲英语。教育部每年都会针对小一新生的家长进行家庭调查。今年的数据显示,71%的华族家庭在家中主要是讲英语。”因此,总理强调:“讲华语运动必须与时并进,适应这个重大的转变。我们需要加倍努力,鼓励国人把华语融入日常生活中。”
最近,报上出现的关于华语和方言的争论令人诧异。“讲华语运动”(以下简称运动)自1979年推展至今已有40多年,在华人群体中,华语大体上已取代了方言,成为新加坡华人的共通语言,尽管方言仍在老一辈人当中流行。
但在政府大力和强势推动下,运动没有遭遇明显的阻力。然而,往后的发展却颇出人意料。2009年是运动30周年,时为内阁资政的建国总理李光耀出席了庆典并发表演讲。在华文讲稿中,他一开头就这么说:“新加坡以英语为主的大环境,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要掌握英语不成问题。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讲英语,要学好华语就成了大问题。所以,今天讲华语运动面对的主要挑战,并不是华语与方言的抗争,而是要扭转华人家庭讲英语的趋势。”
当初运动要求大家多讲华语,少说方言,有它特殊的目的。最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习华语。这是为了配合各语文源流学校统一源流的重大变革。所谓统一源流,就是不再有不同语文源流学校,即过去所说的华校、马来文学校和淡米尔文学校,所有学校都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学生的第一语文是英文,各族母语成为必修的第二语文。
可惜,李资政的忠告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运动虽然年年举行,但在家庭中的作用只能说无功而返,更谈不上“扭转华人家庭讲英语的趋势”。时间再过10年,华语在小一生家庭中所剩下的半壁江山,又去了五分之二。2019年,李显龙总理在运动40周年庆典上讲话时,透露了更令人忧心的数据,71%的(小一生)华族家庭在家中主要是讲英语。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