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新冷战的最有力推手。特朗普启动在先,拜登继踵其后,并将新冷战导入集团性对抗,莽撞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贸然入侵乌克兰,恰恰为拜登组合团团伙伙提供莫大助力。

这回北约峰会老店新开,为了营造声势,首次邀请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各国领袖共襄盛举,拜登也主导协商美国在波兰永久部署、美国增加对英德等国的武器与军事部署,以及扩充北约快速反应部队。令人瞩目的是,北约的战略构想不但将俄罗斯定位为“直接与实际的威胁”,也破天荒明指中国已对欧洲与北约盟国构成“系统性的挑战”。此举等于是宣告新冷战时代自此开打,俄罗斯与中国是敌对一方,非置其于倾覆性败势不可。

地球日益暖化是千真万确的,新冷战致使世局日益炙热同样无可置疑;地球变热,人类还未能以集团协作行动有效挽救;新冷战正在加温中,火势越烧越旺,主导的国家对于缓和之道却置若罔闻。

拜登老骥伏枥,奔走国际,但11月期中选后势必成为“跛脚鸭总统”。今年初连国内的基础建设法案都大打折扣,建设美好未来的庞大预算也遭搁置,如何还能在国会透过立法行动,支持全球基建计划?他在美国深陷泥淖,出了国门却大笔挥洒,锁定中国与俄罗斯,不断大张旗鼓添增具体议题,设定远大目标,大口承诺出资,豁达洒币,让人好奇他贡献良多的美国政府超过30兆美元的债务,是不是债多不愁?这些他都不管,只顾大声嚷嚷,喊打喊杀,号召友邦挥军前进攻击中俄。

中俄两国将结合伊朗等美国敌对国家,成为另一集团,相互对抗。美国早已结合盟国在科技封锁、贸易制裁、供应链脱钩上遏制中俄,未来在两大集团角力之下,必然产生交互加乘的效应,彼此陷入愈益酣热的对战。

在他呼号与组合下,世界强权进入集团化对抗的新冷战时代加速推进。在另一边厢,已经被捆绑在一起的俄罗斯与中国只能更加紧密合作,协同抗敌。习近平和普京上月底再次视讯会谈,习近平保证,北京在主权、安全以及其他涉及根本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相互支持。年初冬奥会开幕之际,习近平在北京与普京宣布了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无限友谊”,并签署多项协议,特别是在天然气领域。

大饼画得很大,但作饼的原料从何而来,也就是资金来源,却未见具体筹措方案,而投资的主体空空如也,让人怀疑这项全球基建计划恐将沦为镜中月。如同拜登5月间敲锣打鼓宣布打造的“印太经济框架”,对于参与国家共同期盼的美国市场准入与关税减免,一概谢绝,连饼都不画,何能予人产生充饥的想望?

拜登部署打群架不遗余力。他一方面强化既有的国际组织,使其对抗俄罗斯与中国的意图与战力更强;另一方面则在印太地区组织新联盟,提出新倡议,剑指中国与俄罗斯。他6月底在欧洲展开新布局,声势浩大,后续能否形成强大的集团战力,则难以乐观。毕竟,他意图纠合的盟友各有盘算,难以完全协同一致,而且各国内政难题越来越大,尤以美国为然,果若无法安内,何能攘外?

北约有这个能耐吗?北约目前有30个成员国,看似阵容坚强,但战力却有待考验,而提升战力的难题也很大,特别是快速打击部队,训练、整备、战力提升、情蒐、后勤补给,在在是严酷挑战,难题重重,现又声言要扩充七倍以上兵力,但兵源、预算从何而来?各国责任与义务如何妥善分配?未来势必争议不休,难以如愿成为一支雄师。

目前民意支持贫弱的拜登,为了挽救四个多月后到来的期中选举颓势,在国际舞台使出浑身解术,期盼赚取一些红利弥补国内事务上的巨额亏损,尤其通胀猛兽已难驯服,更须在国外战场上有所作为。更麻烦的是,他要连结的盟友虽然做面子给他,但里子能给多少,恐怕无法寄予厚望。眼前的乌克兰战争正是如此,美国盟邦都表现得义愤填膺状,大举响应制裁并伸手援助乌克兰,但德法意三个要角国家已对俄乌战争萌生疲态,反映了多数欧洲国家无法长期忍受物价飞腾与无尽支出之苦,虽然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但两腿已经发软。美国还能带头打仗多久,启人疑窦。

拜登领导下的美国,急欲重振世界领头羊的霸权地位,但国际现势与国内困局已不容他顺遂而为,毕竟中国已经强势崛起,再也无法打压下去,而美国内部须面对通胀、政治对立与社会动荡等诸多深重问题;盟邦也各有所图,不会乖乖顺从美国的指使。冷战最终的甜美结局不大可能再次赏赐美国。历史反将证明,美国在21世纪的20年代激化了国际的集团性对抗,主导了新冷战的斗争,虽然弄热了世局,却让世界上众多心繫和平且期盼共同发展的国家,为之对美国彻底心冷。

七大工业国(G7)峰会和北约组织可说是美国的附随组织,用之打群架如同探囊取物,拜登6月底到欧洲大煽其火。七国领袖发表的联合公报,针对俄罗斯石油出口订定价格上限,还首次抨击中国不透明、扭曲市场机制的贸易作为,已对世界贸易体系构成重大伤害。又为了与中国如火如荼进行中的“一带一路”对抗,七国声称将在未来五年筹措6000亿美元(约8377亿新元)资金,协助发展中国家推动公路、铁路、港口、机场、数码通讯与医疗设施等基础建设,美国承担2000亿美元,其余将由G7其他成员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共同筹措。

(作者是中央通讯社前董事长、台湾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