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透视

“谋求国家统一”的含义相对明确。从双方赋予的内容看,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共识是双方都谋求国家统一而不是持续、永久地分裂。分歧是双方都要以自己为主导统一对方,在统一的形式与内容上双方的主张明显不同。

“九二共识”是台海两岸分歧、争执的一个焦点。

观点如此分歧,两岸曾有过、现在还存在“九二共识”吗?如果有,指的又是什么?

两岸双方对“一个中国”的涵义都曾有过不同的表述。

比如两人都说“我们在河北”,但其中一个人的意思是我们在黄河以北的河北省,另一个人的意思仅仅是在黄河北,而并非在河北省。如此,他们有共识——都是在黄河北而不在黄河南,也有分歧——具体所处的位置一个在河北省,另一个则不在河北省。简单地说“两人达成了共识”还是“两人没有达成共识”都不准确。

通常,人们会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中国”。一是政治之中国,在当今时代,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比如说“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奥运代表团抵达日本”。这是有特定时间和政治属性的“中国”。二是疆土、民族、文化之中国。用“疆土”而不用“领土”,是因为“领土”是与政治捆在一起的。

再去看当年的“九二共识”。当年两岸会商的结果有共识也有分歧,应当把共识和分歧分开表述。把共识和分歧混在一起作概略表述,与其说是创造性模糊的智慧,不如说是表达失之准确的无奈。

1992年,大陆的海协会和台湾的海基会在进行具体事务会商中涉及如何表达“一个中国原则”,当时双方各自提出多种文字方案,均不能形成一致意见。

中国大陆方面一贯主张,坚持“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国民党认同“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坚持把“九二共识”和“一中各表”捆在一起。

就当下而言,认同“九二共识”的国民党侧重于“一中各表”,其表意大致和九二会商时相同;而大陆方则强调“一中原则”,对“一个中国”的表述虽有不同声音,但中共最高领导人的表述最为严谨,也最具权威性。

作者是中国北京退休律师

而“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就比较复杂,因为双方对其中的核心语词“一个中国”的释义各不相同,当时大陆方坚持“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台湾方则坚持“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如此说,是不是当时双方就没有形成共识?

 2021年9月国民党新任主席朱立伦在回复习近平的贺电时,说“两岸人民同为炎黄子孙”,表达的也是两岸同属疆土之中国。

习近平在最近与拜登的视频通话时说:“台湾问题的真正现状和一个中国的核心内容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因为台湾方面主张中华民国的主权及于中国整个疆域,显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此言之“中国”,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的政治之中国——如是就逻辑上不通了,而只能理解为“中国”的本义疆土之中国。

两岸双方能否再达成一次共识:“九二共识”只表达上述共识?

“中国”一词在讲话中用了三次,前两个指历史之中国,后一个指民族之中国,总之都是与政治之中国有别的疆土、民族、文化之中国。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9年1月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说:“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九二共识”既为共识,应当只用来表达当年会商结果中的共识部分,即:海峡两岸同属一个疆土、民族、文化之中国,中国统一而不是持续分裂,是两岸双方的共同期盼和追求——这是1992年两岸会商时就有、其后大陆方一直坚守、目前台湾仍有相当多的人认同的共识。会商时就有、后来持续存在的分歧不影响共识的存在。

共识就是相同的认识。双方都认可同一观点,才是达成了共识。但有的语词、语句有不同的释义,所以,双方认可同一句话是否就达成了共识,还要作具体分析。

从形式上看,当时双方表述相同的有两句话:“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受限于政治学理论及词汇的局限,“九二共识”在形成时并没有得以准确表达,以至其后各方争执不断。

人的思维与表达精细化的前提,是语词、概念的精细化。人们的日常交流并不要求特别精确的思维与表达,但在有关学术、法律、政治等领域,则要力求语言严谨,用词准确,不生歧义。

海基会的最后方案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建议双方用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述。海协会最后确定的口头表述要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当时双方各自强调其分歧点,但双方都认可的一个基础性的事实是:双方都是中国人,历史上两岸同属中国,只是目前为分割、分离状态。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谋求国家统一”的问题。这个基础性的事实是不说自明的,所以双方只是着重强调自认为需要强调的地方,也就是分歧之处。在最后落实到书面语言的时候,也没有找到全面、准确表达共识与分歧的方式,只能把分歧与共识混在一起,让双方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解释。

其时间和政治因素被抽象化,没有特指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上位概念。比如说“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人民”、“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一词经常在上述两种意义上混用,需要受众结合使用时的语境确定其确切意义,但如此,增加了表达与理解的不确定性。

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所作的模糊、概略表达,会扰乱自己的思维,也导致受众理解的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