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服从议长点名他人、迫使议长数次指示他停止发言,又生搬硬套议事常规条文试图捞取政治利益,无非是在试探底线,而无论理由为何,这样的做法终究不应被允许。坚持自己的立场和理念并全力争取本无可厚非,国会里也有其他朝野议员,都很积极地提出建议和对政府问责,但不代表这就能享有无限的发言权,甚至无视议事时应有的秩序。
“秩序”(order),这是威斯敏斯特体系(Westminster system)议会里最常听到议长说的一个词。它不只是主持议事走过场时要用的口头禅,也能在不同党派的代议士辩论得太忘我、抢着说话的时候,起着提醒大家遵守议事常规的作用。
看着上述这场国会辩论,让人不禁担心梁文辉当下会不会跟议长唱反调、坚持发言,让议长难堪,议长又该如何应对。在这样的情况下,该注意的议事常规应该不是第68条,而是第58条:议员如果严重扰乱议事秩序,议长有权要求该议员离开议事厅。纵观其他威斯敏斯特体系议会,也不时出现议员因不配合而被议长勒令离席的例子,但大多是因为拒绝收回不当用词。
嘈杂无序的议会,在新加坡有些难以想象,但并非不可能。随着国会声音更多元,法案辩论本身就已经变得更长,本届国会去年开幕至今不到一年半,已有好几次将近午夜才休会。从最终结果来看,法案都很不出意外地通过;但过程中,各项法案算得上是经过了更仔细的审核与推敲。
伴随多元性而来的,是个别议员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在百家争鸣中一鸣惊人,更有可能剑走偏锋,挑战议事殿堂秩序,以享有更多话语权。过去这周,就看到非选区议员梁文辉在议长点名下一位议员发言时,执意要继续发言。当时他已经与部长来回周旋三四回合,足足16分钟,一方面坚称部长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却又不正面答复部长的反问。
在东方社会,被令离席可能被视为“下衰”(福建话,丢脸),但在奉行威斯敏斯特体系较久远的西方议会,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一些议员甚至明知故犯。这恰恰也是本地不宜出现这类局面的原因。考虑到新加坡民主议会才刚开始摸索多元化的道路,一旦有议员因恣意冲撞议事常规而被逐出议事厅,势必吸引公众好奇的目光和舆论热议。尤其在国会议事现场直播的今天,有民粹倾向的政治人物更可能借此树立在支持者当中的斗士形象。议事厅也许维持了秩序,但任何重要的辩论也可能因此失焦。
或许这只是笔者庸人自扰,也或许议事常规第58条不会有被援引的一天。议事常规虽然看上去只是让议政工作顺利进行的一套明文规定,但也可能被政治操作。建立理性、开明、活跃的议政风气是这个社会的共同期许,但要走到这一步,还得从共同维护议政秩序做起。
作者是新闻中心高级记者
在其他议员还想补问其他事项的情况下,还不间断地占据那么长的质询时间,议长作为主持议事的中立者,已算是相当仁厚。然而更荒谬的是,梁文辉还要求议长根据国会议事常规中的第68条文,将法案提交给特选委员会。殊不知该条文只在特定法案上赋予议长那样的权力,而当时辩论的法案并不属于条文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