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办校是一种深层文化耕耘,也是庞大投资事业,一般需要政府或财团资助。但近期东西方特别是中美的地缘政治磨擦越演越烈,连带海外办校也成了敏感话题。原本对文化思想交流起良性作用的教育学府,反因文化入侵之嫌而受到攻击。

例如上海复旦大学准备在布达佩斯设立首间海外分校,就引起当地人反弹。这是中国大学在欧盟首次以母校命名的大学,却引来政客搅局。实际上,布达佩斯的罗兰大学也设有孔子学院,这些知名学府在当前中国与西方关系紧张时饱受批评。

耶鲁—国大学院是新加坡第一所文理学院,也是耶鲁建校300余年来首个在亚洲以耶鲁命名的学校。2022年泰晤士全球大学排行榜耶鲁名列第九、囯大名列21。名次有别,校风各异,都是培育英才的名校。

像耶鲁这类高等学府,则因学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偶尔会引发关注。这些教育机构让我国的人文经济交流变得丰富与多样,在提升国际知名度方面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停止收生消息引起在籍学生与毕业生的不满。其实,耶鲁—国大学院创校至今有不少风波,有学者质疑主打自由学风的耶鲁,能否在言论及政治氛围相对保守的新加坡生存。

2019年,时任教育部长王乙康更曾在国会,为学院因取消“新加坡的对话与异议”(Dialogue And Dissent In Singapore)课程风波作解释。可见不同的办校风格所撞击出的火花,具有一定的政治涵义。

发展区域教育中心是我国经济朝多样性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本地有多所美澳英日及印度等主办的大型国际学校,收生对象以外派人员子女为主,因此本地人对于这些学校的校内生活相对陌生。这里也有澳大利亚、欧洲大学设立的分校,满足本地及周边国家学生报读的需求。

本地大学提倡海外交流以扩大学生视野,交换计划和短暂浸濡最为普遍。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透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彼此文化差异,比蜗居苦读可能更会撞击出新思维和新理想。

耶鲁—国大学院采四年寄宿制,学院设有14个专业,自2013年开始收生有增无减。50%在校生为国际学生,也是各院系之冠。师生比例约一对八,班级平均为18人至20人。虽然一年学费近3万元,与医学院不相上下,但学校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及助学金计划,课外资源丰富是吸引学生主因。

随着社会富裕和对知识生活体验的追求,新加坡有约2万4000名在海外留学的大学生。出国学习的原因以追求独立生活,体验不同人文环境,追求顶尖大学光环或因为报不进本地大学、没有相关课程为主。国大高门槛的收生制度,也令不少人望门兴叹。

耶鲁—国大学院明年起停止招生,2025年停办。今年8月入学的学生将是最后一届毕业生。往后国大博学计划(University Scholars Programme)会重新整合,成立新学院取而代之。消息传来令许多人感到错愕惋惜。据说连学院校长陈大荣教授也被蒙在鼓里。

这些外资主办的学校为经济作出贡献,也是我囯吸引海外人才留驻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小学国际学校办校宗旨,主要让学生与母国教育接轨,因此没对本地人起大影响。

过去10年,耶鲁—国大学院品牌己受市场认可。去年九成以上毕业生在六个月内受聘,月薪中位数达4038元,比前年高出6.3%。理学士荣誉生的起薪更高达5350元,增幅比前年多7%。这个起薪点让国大毕业的医学生及法律生也望尘莫及。毕业前景好,令当初对博雅教育是否有市场的人大跌眼镜。

成功背后不难发现,耶鲁—国大学院办学方式相当创新大胆,学生享有灵活课程安排。例如可选修国大的法律课程,课程安排也比法律系本科生占优势,比如冠病期间耶鲁—国大学院让考生以不计分制进行年考,国大法律系学生却不能,这令许多本科生大呼不公平。难怪许多学生反映,耶鲁—国大学院生是一群相对快乐活泼,又会享受校园生活乐趣的学生。

作者任职于一家电子商务平台

像耶鲁—国大学院这样一所优秀学府,让许多本地学子不用花费巨资出国留学,也可享有一流教育,留守本土又能体验不同文化冲击,颇具吸引力。它的关闭也让外资办校,出国留学投资回报等话题再受关注。

但是三到五年的海外留学计划,如果不是奖学金得主,一般父母恐怕难以负担。以英囯囯王学院医学系为例,五年留学费用近50万元,纽约大学修读一年的法律硕士要14万元。医学生恐怕得不吃不喝10年才还得了学贷。看来,出国留学已快成为富人专利,以金钱衡量回报价值,似乎也让人神伤。

当东西方因价值观不同而互相仇视,进而恶性竞争时,培养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袖就变得迫切了。教育学府走出国门或迎来外国学生,能有効增进谅解,弥补彼此在文化思想上的差异,只是投资期长回报慢,仓促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