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作用也加剧了围绕这场奥运会场外争夺的特殊性。首先网络信息的传播,往往具有不透明性,不仅难辨真伪,也难留下踪迹。相较于真正的会议交谈,人们在网络语言的选择上都更加随意和情绪化,其中的片面、夸张同样是共识重塑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人们的真正观点因此难以显现。再加上网络算法和个人对信息的选择,导致一部分人占据话语权,大型媒体和热搜能够激化一边倒的舆论景象。

几幅流传甚广的图片真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把对日本文化,尤其包括物哀、幽玄文化的不解,通过“阴间”这一盛行于网络的词汇重新加强了。这种对他国文化的刻板观点,其来源很难与中日两国政治历史的经验分割开来。

两名中国运动员在颁奖典礼上佩戴毛泽东胸章,被奥委会以奥运会不得进行政治宣传为由,要求说明理由。大多数人的想法也与奥委会的观念一致,认为奥运会不应涉及政治。但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另一个例子在诸多比赛中都有体现,不过,较为明显的要数中日的乒乓球赛。中国运动员如何可惜,日本运动员如何犯规或跋扈,也并非重点。当社交媒体上不断地出现中国人惋惜、愤怒的情绪时,他们心中的爱国情感也被铸造得更加牢固,同时对日本整体的蔑视与对立情绪也在强化。

奥运会符合上述的条件。虽然因为疫情的缘故,观众在空间上相隔较远,但共识的强化仍通过网络舆论迅速形成。这些共识的强化,很难与政治划清关系。奥运会作为一场国际赛事,本国队伍与他国队伍的交锋,首先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观众的共识基本围绕此关注点展开。这场由日本作为主办方的奥运会提供了不少例子。奥运会开幕式便是一个。

涂尔干认为,就提供道德重塑的环境而言,各类典礼与宗教节日并无他别。但与奥运会不同的是,宗教往往跨越较少国界而具有统一性,或长期局限于一个国家之内。奥运会由于自身国际赛事的特点,使它所提供的重塑条件,往往与国家本身或国家关系相关,也就难免受到直接或间接、公开或暗中的政治影响。

于是,人们需要在奥运会提供的语境下,寻找新的高光点,无论是出于个人兴趣还是博人眼球。这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们不仅在奥运会的地基上,垒起了亦真亦假的消息和情绪,还将本应暂时离场的政治拉回了场上。

东京奥运会一直在运动场与舆论场两个场域层面上轰轰烈烈地开展,即使运动场的帷幕已经落下,舆论场上的喧嚣则仍难一时褪尽。

问题是,这样的道德重塑加固的结果,是人们真正的共同信念吗?它是否真的在促进人们的团结与个人人格?中国的如何,世界的又如何?

作者是澳门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书中提到道德重塑(moral remaking)的概念。他认为,所有社会都有进行道德重塑的需求,来保障社会团结的同时维护人格。这种道德重塑,只能通过聚会、聚集和会议的方式进行,让人们紧密地聚在一起,来强化他们的共识。

涂尔干在他文章的末尾,提到了我们可能正在经历的阶段:道德平庸化(moral mediocrity)。这指的是原先令我们激动兴奋的事情,可能不再能唤起我们的注意了。正如原本奥运会的比赛本身,甚至它的举办本身就令人感到激动一样,当今的奥运会已经不能用它纯粹的运动感动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