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目标的人生,可以提高整体幸福感,改善身心健康,并降低患抑郁症的概率。

这个看似与广泛文献相矛盾的结果,进一步支持近来几项同时发表的研究报告,发现年长者较年轻人更有应对压力和孤独的能力,表明人们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培养出韧性和适应能力,也显示年龄和孤独感之间的联系,会因人生目的感而异。

零距离​

诚然,探讨和寻找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一直是心理学、哲学、宗教学等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不算新颖。我们也不难发现“充实老龄化”的概念,和其他欧美文化以外的概念有相似之处。例如,日本“ikigai”(生き甲斐)的概念(可译为人生的意义)因为广被定义为解开日本人长寿的秘诀,所以备受关注。近年来更有对ikigai创意系统化的框架分析,让其他年龄层也开始通过ikigai的框架,来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日本研究系副教授)

最近碰巧遇到两名刚从各自的专业职场辞离的朋友。40多岁的她们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M辞职后暂离职场,正在攻读和本来专业毫无关系的辅导学课程;A则是毅然从薪金优渥的商企,转入陌生的服务社区领域。

她们的转变,让我想起平日或是从朋友群的转发,或是从电台广播等,都经常会读到或听到的人生感悟语录和小品。虽然有不少总在提醒人们,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每天辛勤忙碌的意义,我们所追求的到底有价值吗?自己要的幸福是什么?但在庸庸碌碌的日子里,能停顿片刻好好读一读、听一听的机会难求,更别说被这些话语激起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了。然而,这次大流行疫情中的体验和见闻,却可能是促成省思人生的意义和目标的机会。

不久前,美国著名的老年学期刊《老年学家》(Gerontologist)发表了一篇探讨疫情期间,人生目的感与孤独感和健康保护行为(比如注重社交安全距离,勤洗手等)的论文(第一作者为Yoona Kang)。这项以517名美国人(19岁至73岁)为对象的调查研究发现,强烈的人生目的感,与孤独感的降低密切相关,也会促进健康保护行为的意愿。有意思的是,研究发觉,与年轻人相比,年龄较大的人比较感到不那么孤独。

问她们,在一般人都尽力保住工作的疫情环境中,是否觉得当初放弃稳当的高管职位有点可惜?她们笑言,恰是疫情给了她们省思的空间和做决定的勇气。M一向因为工作而四海奔波,这次疫情让她有机会对自己坦白。虽然那是份胜任有余的工作,但是否是她真正想要的?那些职场上的光环对她真的那么重要吗?离职后,除了上课,她开始找寻用得上她的专业的义工活动,倒也忙得乐意充实。

无论一个人会否因为疫情而开始思考人生,至少,疫情让我们意识到在面对逆境时,拥有人生目的和意义感至关重要。

疫情当前,在社交隔离的常态下,我觉察到老年学领域开始较关注如“充实老龄化”(Purposeful Aging)等关乎人生意义的概念。与常被引用的成功、活跃、多产和健康老龄化的概念相比,“充实老龄化”或许被视为较新的概念。其实这个概念自1970年代已获得人文为导向的老年学家的关注,它倡导充实、有意义的晚年生活体验的重要性。有关的科学研究也一致发现,有意义、目标的人生,可以提高整体幸福感,改善身心健康,并降低患抑郁症的概率。

在疫情以前,A以为自己会留在熟悉的商业环境直至退休,但在疫情中偶然接触到一个以扶助年长人士为主的服务项目时,她开始思考自己下半场的职场生涯,可否收入少些,但在实际帮助到他人的价值性更高呢?不久,她就真的转换跑道了,“是疫情改变了我的方向”,她总是那么说。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

美国米尔肯研究所未来老龄化中心的主席保罗·欧文,是当今“充实老龄化”概念的倡导者之一。他的在线文章《在冠状病毒时代寻找意义》,提到寻找(人生)目标是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基本要求,虽然无法治愈冠病,但可能会减轻其影响并加快恢复速度。在文中,他引用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中的名言,“生活永远不会因为环境而无法忍受,只会因为缺乏意义和目的”,以强调“在这一刻,当我们面临孤立,找到(生命的)目的实际上可能会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