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冠病加速了社会责任感的觉醒,我半信半疑,但对人性向好的说法,仍抱有一丝期许。
以看热闹的角度来说,这是小情侣争吵的情绪话;但仔细解读,作为韩国00后的女生,“垃圾分类”是她一出生就存在的基本生活行为,对无法好好处理生活垃圾的男友,自然费解,更谈不上什么未来。
再看看我国,在疫情下有开倒车之嫌的减塑运动。尽管自备环保袋与打包容器的人们,近来目测已有所增加,但转头一望,提着大大小小塑料袋和打包盒的居民仍占多数,颇有努力付诸东流之沮丧感。在此课题上,当局宣导多年,成效却一般,目前计划对超市塑料袋实施收费制,还处于公众咨询与研究提案的阶段。
韩国早于1986年便制定《废弃物管制法》规范废弃物收集、分类、回收等的处理标准,建立人们的社会责任,致力将废物再循环率最大化。之后韩政府在处理废弃物与促进环保的课题上,不断针对性地出台多个条列,例如限制餐厅等食肆一次性餐具使用率的《促进节约与回收资源法》(1994年)、垃圾按量分级收费制(1995年)、食物垃圾分类回收制(1996年)、《促进购买绿色产品法》(2004年),以及大型超市塑料袋禁用令(2019年)等。
再过两周的9月1日,小贩中心强制归还碗碟条例生效,人们在用餐后须为用过的餐具清理负上法律责任,违例者可被罚款300元。自三个月前国家环境局宣布规定后,批评当局“对症下错药”、政策“矫枉过正”等舆论,此起彼落。
回看我国于2003年起就试行的归还托盘运动,近20年来依然无显著进展,以至于必须出此下策,来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这在在说明岛国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不高,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高度形成强烈对比。此时,人们难道不觉得是时候自我反省,是时候为社区与环境尽一分力了吗?
(作者是文字工作者
韩国从政府、企业、社会三方通力合作,多年努力,废弃物管理成效显著:如今垃圾回收率达62%,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位居第二;人均每天的垃圾量也从1994年的约1.3公斤,减至目前的约1公斤,降幅超过20%。
法律与条规的颁布,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有效地对社会、国家起到正面影响。就好比这场冠病疫情,我国严格实施各项防疫措施,方能取得今日的成果。
这是一则真实事件:一名在韩国留学的新加坡男大学生,被韩籍女友提出分手,理由是:无法接受男方不能好好地将垃圾分类。
然而,任何针对减塑的措施,或迫使人们改变现有生活方式的政策,必定会有反弹声浪。有关当局谨慎行事之时,或许也应该考虑大刀阔斧,实行更大规模的减塑制度,加速减塑,让我国在这方面的努力能更快更显著取得成效,并由此鞭策国人加快提升社会责任感。
yingxuankua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