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醒国人,在谈论“华人优势”时应意识到本地华人社群并非铁板一块。目前仍有一代人更习惯于使用华语而不是英语,他们认为自己在英语世界中处于弱势,不应该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换句话说,他不认为人们对这个弱势社群的感受视而不见,将有利于营造一场公平和客观的讨论。

黄循财是未来可能继任总理的人选之一,即使他不出任总理,也会是第四代领导核心的重要成员。正当网上呼声四起,要求去除种族界限之际,黄循财的明确表态对所有致力于保留母族文化的社群,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他自嘲成了父母的“读信机器”。为什么伯父伯母每次一看到儿子上门,就迫不及待地把信推给他?很简单,信都是英文写的,他们只念过华文小学,看不懂。

中国的迅速崛起导致华文的学习变得更有价值,前提是你必须有办法把英文和华文都学好。如果你无法学好华文,无法从中获得好处,只能看到掌握好双语的少数同胞受益,这肯定给不能学好华文或没有机会学华文的人带来一定的焦虑。这就是为什么让更多人能从双语教育中获益显得如此重要,否则我们将很快地面对另一场有关“双语者优势”的争论。

最近,“华人优势”(Chinese privilege,前译华人特权)这个名词又浮上台面,再度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

这波舆论冲击再度让许多讲华语的华人,尤其是只会讲华语的国人深感不安。由于无法驾驭英文,这些长期在英语论坛上缺席的老百姓虽然渴望这会是一场平衡和对等的交流,但总是无法获得能让他们表露心声的空间。

2020年人口普查给未来的可能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年龄介于5到24岁的华族在家里最常使用英语的百分比是三大种族中最高的,15岁到24岁的华族青少年达到69.2%,5到14岁的儿童少年甚至高达77.4%。

这不难计算,居民人口中,华族大约300万,意味着他们约有52万人。你能说这是小数目吗?

我仿佛可以听到很多只能讲华语的国人,包括朋友的父母的热烈掌声。

最新一波针对“华人优势”的讨论,有人重提去除种族界限,通过文化大熔炉推动新加坡社会一体化的主张,最后不可避免地导向几个相关的议题——废除特选学校、改变双语政策、以及挑战华文媒体支持维持多元社会所持有的立场。

朋友告诉我,他每次探访老父老母时,第一个任务就是帮他们读信。

随着语言习惯的改变,我们无可避免地必须面对更多因缺乏语言环境,而无法学好双语的年轻新加坡人。由于他们的人数不断增加,而新加坡是一个民主社会,在政治上说服他们维持现有双语制度将变得非常困难。对某些人来说,最容易的解决方法就是单语化。

这让我想起新加坡2020年人口普查发布的数据中,一个藏在角落中不怎么起眼的数据:17.3%的华族只通晓华语。

在这种氛围下,第四代领导核心对这场讨论如何表态,只讲华语的华人特别翘首以待。就在上星期五,财政部长黄循财在针对种族课题的论坛发表演讲,给这场讨论定下了基调。

将心比心。相信很多具有同理心的同胞,包括我的非华族朋友也能领会这些年纪偏大,只通晓华语的社群在英语环境之中,几乎是“半瞎半聋半哑”的困境。

相对于能掌握双语的人口,只通晓华语的华人也算是少数社群(minority)。

正如黄循财所强调的本地华人社群并非铁板一块,不是所有华人都对政府维护多元种族文化的政策具有同样的看法,力挺政府多元文化政策的华社必须清楚地看到未来的挑战,并保持警惕,这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波对特选学校、双语政策、华文媒体或华社立场的言论冲击。

这不是什么新鲜课题。现任卫生部长王乙康在2016年国会辩论修改总统选举法令时指出,华族社群为了新加坡社会的利益而做出妥协,接受英文为共同的工作语,结果引来网上一波的抗议,认为这是“华人特权”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黄循财借这次机会清楚地表露了政府将继续捍卫双语政策的决心:“新加坡推行的双语政策是构建多元种族社会的关键支柱,因为政府相信通过让接触母语承载的丰富传统,下一代就会了解自己的身份,不会成为欧洲人或者美国人苍白无力的模仿者。”

这个微妙的因素为有关“华族优势“的讨论铺设了一个全新的背景,如何在阻力越来越大的情境中逆水行舟,是政府接下来为捍卫多元制度制定应对策略时,不能不全盘考虑的。

作者是本地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