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是多个国家承诺应对气候变化的年份,拜登说这是“决定性的10年”。中美不久前在白宫举行的气候问题峰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表示要暂时搁置在人权、安全、贸易和技术等领域的激烈对峙,共同采取行动治理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危机。但这个承诺恐怕是雷声大雨点小。
欧盟通宵达旦讨论后达成一项临时协议,承诺到2030年将其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相较于1990年水准至少减少55%,不过此一协议虽超越先前的目标,却未达到环保人士的要求。
的确,欧洲年轻人不时发起气候运动和参与示威,呼吁决策制定者把握时间抢救地球。但亚洲地区对保护环境的觉醒还不够,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不够大,行动也不够快。
温室气体持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化前高出1.5倍,气候暖化导致热浪飓风和野火频频发生,都没有让更多亚洲人有危机感。古特雷斯形容全球正处于“深渊的边缘”,应对气候危机已经时日无多,2021年是人类必须采取行动,避免受到气候变化“灾难性”影响的一年。
拜登政府承诺,美国到2030年把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的水平削减50%至52%,希望这个新目标能激励其他排放大国加强对抗气候变化的雄心,并重新奠定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全球领导地位。
每次的峰会都带来新希望,但各国缺乏决心、技术和行动,缺少了迫切心理,前方的道路仍很艰难。2016年4月22日签署《巴黎气候协定》和1997年12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许多承诺还在等待落实的一天。
开会是一回事,拿出实际行动才是关键,一堆的承诺无济于事,唯有大刀阔斧的政策,才能逐步落实可持续的愿景。
(作者是本报高级评论员 pohlhg@sph.com.sg)
根据欧洲环境局(EEB)向23个欧洲国家超过2万2000名年轻人进行的调查,发现相较于冠病大流行和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危机,欧洲的年轻人更加担心气候变化,将近一半受访者认为,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问题。
即使全球气温上升逐渐迈向临界点,仍无法让人感觉我们正濒临危机。2020年的确是人类共同面对危机的一年,但究竟是极端天气威胁大,还是冠状病毒疫情更为可怕呢?
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召开国际气候变迁会议前,联合国及一些国际气候研究组织都会配合公布相关报告。今年联合国的研究报告透露,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热的年份之一。
布林肯把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挑战,视为创造更多就业和输出美国价值观的机会。这也是美国财政部宣布设立“气候中心”,并任命气候融资专家约翰·莫顿(John Morton)为首位“气候顾问”,协调和加强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的原因。美国认为,不能领导这场再生能源革命,很难想象美国能赢得与中国的长期战略竞争。这是甩不掉的政治现实。
2021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题是“修复地球”(Restore Our Earth),再次呼吁各国以实际行动改善恢复我们的地球,共同防止环境破坏所引发的灾害。
拨云见星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这份报告令人害怕,各国领导人必须严正看待,因为去年的气温比工业化前时期高出1.2摄氏度,接近1.5摄氏度的危险水平。
在应对气候问题上,各国新一轮气候战略反而会加剧全球绿色经济的竞争。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拜登主持的气候峰会前发出警告,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竞赛中,远落后于中国,因为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板、风力涡轮机、电池和电动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由于气候危机迫在眉睫,古特雷斯希望今年11月在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届缔约方大会(COP26)实体会议之前,各国能提交各自应对气候的计划。但开会是一回事,拿出实际行动才是关键,一堆的承诺无济于事,唯有大刀阔斧的政策,才能逐步落实可持续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