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助理所长)

从贸易战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虽然美中交锋非常激烈,双方分歧很大,但两国经贸领域的巨大互补性,使得双方能够最终签署协议。尽管协议的落实,今年来受到冠病疫情的挑战,但中美之间的贸易额仍然处于高位,双方互为对方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在投资领域,出人意料的是,美国对华投资在疫情肆虐的今年上半年,出现了6%的正增长,这与中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以及中国不断对外开放和改善外资环境有很大关系。

目前,美国并没有在贸易领域继续大规模对华加征关税,贸易战虽然没有正式结束,但也没有恶化下去。同时,特朗普并没有实现通过打贸易战,而缩小对华贸易赤字的目的,相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贸易赤字在特朗普任期内还在不断扩大,中国今年8月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居然高达20%。眼看特朗普第一任期就要结束,贸易战长期持续下去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如果回顾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四年来美中贸易战、科技战的走向,不难发现,虽然美中之间近年来在这些领域的对抗程度十分激烈,但双方交锋是有底线的。全球化和相互依赖使得贸易战、科技战很难演化为两国在这些领域的全面脱钩。伴随美国大选的临近,中美关系可能面临新一次“窗口期”。

目前,影响中美两国关系的最大变数,来自地缘政治领域而非经贸或科技领域。在美国总统大选再次临近的关口,人们普遍关注民主党候选人拜登,会否改变特朗普的对华强硬政策。但真正须要关注的,不是这种执政风格上可能出现的变化,而是拜登如果当选,是否仍然会像特朗普那样,选择经贸和科技领域对华施压,还是会改变策略,转向地缘政治和安全领域对华强硬。如果后者发生,则情况会比贸易战或科技战更加复杂,对中国的挑战更大。毕竟特朗普是商人出身,他本人并没有在军事、安全或人权等领域对华施加过多压力。拜登则不同,长期作为民主党内重量级政治人物,他对人权、地缘政治等问题更为敏感。

在科技战领域,虽然围绕华为、抖音(TikTok)、微信以及中国在美留学和研究人员的争议不断,但是美国至今仍然没有彻底封杀这些产品或服务在美国的存在,也仍然有数十万来自中国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停留在美国学习和访问。

因此,如果拜登当选,他可能会逐步淡化贸易战和科技战,转而选择在地缘、安全和意识形态等领域对华施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美在经贸与科技领域的相互依赖,制约了贸易战、科技战向纵深发展的空间。这种政策取向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目的,而且脱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两国经贸及科技联系的基本面,所以是不可持续的。

谈判气氛日趋紧张,最终导致美国于2018年,开始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惩罚性关税,中国立刻采取加税的报复手段,贸易战正式爆发。此后,两国最高领导人曾一度达成共识,但两国在2019年的关税战却愈演愈烈,直到今年初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贸易战暂告一段落。

今年开始的全球疫情蔓延更是雪上加霜,美中之间围绕病毒起源、信息披露、世界卫生组织等问题展开激烈交锋,台湾、南中国海、印太等地缘政治问题也随之不断升温。一些观察家甚至提出了美中之间已经陷入全面“脱钩”或“新冷战”的论断,人们开始担心亚太一些国家,是否面临在美中之间“选边站”的棘手问题。

中美关系无疑是当前最受人瞩目的大国关系。在冠病疫情暴发之前,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间就展开了“贸易战”和“科技战”。美国不仅绕开世界贸易组织,直接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施加额外贸易关税,而且在科技领域也针对“中国制造2025”等采取一系列限制措施,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中兴通讯等均位列制裁名单。

美国政府多次暂缓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措施,有时则采取一些变通措施减缓冲击。最近的例子是特朗普在最后一刻突然改变主意,批准让TikTok继续在美国营运,而美国政府对微信的禁令也遭遇宪法上的质疑而被延后。美国教育界、科学界等领域的代表人物不断发声,认为过度的限制和审查阻碍了两国正常的科研交流,不符合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特朗普在上次大选竞选期间,就提出了将对中国打“贸易牌”的想法,认为美国长期对中国的巨额贸易赤字,是不公平贸易所带来的,造成了美国的失业和财政困难。特朗普上台之后立刻兑现承诺,不仅雇用了像纳瓦罗这样的对华鹰派经济学家,而且与中国领导人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贸易谈判。

从效果来看,这种科技战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在美国的不断打压中,华为2020年第二季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反而在全球市场首次超越三星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