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头痛的问题。维基百科也没有特别有效的解决办法。时常会有人基于各种原因故意破坏页面的内容,有些破坏很明显,可以通过软件检测并复原,但有些比较隐秘或不明显的假信息,会在页面存留相当长的时间才被发现。所以读者也必须注意,如果看到一些比较夸张或偏激的论点,但又不能提供信息来源以供参考,就须要用保留的态度来对待。
如果有更多读者捐钱,对维基百科的财政肯定是有帮助的。但更重要的是随着老一辈的编辑离开,就要有更多年轻人出来编辑页面,尤其是编辑新的课题。希望这顿免费的午餐可以让很多人再享受20年。
作者是居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退休人士
热点话题
维基百科也有一个监视功能。任何人都可以把有关的页面设置为监视对象,这些页面一旦有任何更动,你就会得到通知。所以一些比较有争论性的页面会经过不少人过目和议论,最终达到一个比较持平的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基百科也不断地成长和改进。但作为一个非营利性机构,单靠捐款能维持多久?靠没拿薪水的志愿工作人员能长期的保证质量吗?这些只能靠时间来回答。据维基百科的资料,目前只有3%的读者捐钱。也就是说97%的人享受免费的午餐。
这个这么受欢迎的网站,同时又可以让一般人修改页面的内容,如何能保证内容的质量?如果内容质量有问题,它的学术威信肯定会受到影响。
2001年有好几件大事发生。美国九一一恐怖袭击是其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其二。这两件事都很大的改变我们周遭的环境。前者改变了航空工业和国际旅行,后者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很多时候学术人员做一项新的研究第一步,就是先从维基百科开始,对一个课题有了一个基本概念之后,才开始更深入地进行研究。维基百科大众化的内容,是它能吸引广大读者群的主要原因。
新加坡用英文维基百科是每月6000万页面访问,而中文维基百科是900万页面访问。如果用人均计算,新加坡英文维基百科的使用率比美国还高,但新加坡中文维基百科的人均使用率远低于台湾和香港。
同一年,维基百科(Wikipedia)也诞生了,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可观。在目前这种一切讲究如何吸引眼球的日子,还能有像维基百科这样的网站,让你搜索资料而没有广告来干扰,诚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但保持相当水平的内容,而且经过了20年的努力,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学术威信。
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显示,单独考虑英文的维基百科,每月全球大约有90亿的页面访问,其中美国排第一,每月30亿;英国排第二,每月9亿;印度第三,每月9亿。日文和德文维基百科每月也都有十来亿的页面访问。中文的维基百科页面访问,前三名是台湾、香港和美国,分别为每月2亿、9000万和4000万页面访问。中国禁止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