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国以来,新加坡的生存和发展之硬道理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放眼世界、掌握良机,跟全世界人民友好交往,开拓发展空间。我们应该以深入认识和了解亚细安乃至其他各国人民一样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那些从西方媒体报道和西方影视剧人物中看到的中国和中国人,并在言行中显露对中国有偏见的新加坡青年,应该亲自去那里走走看看,多了解真实的当今中国。
放眼东南亚乃至其他地方,这样的华族社会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他们并没有舍弃这个宜居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理由。
(作者是南大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其实,有些新加坡华人的这种心态也不难理解,这是建国以来一些国策的成效的体现,尤其是地缘政治和语文政策两大因素,使年轻的新加坡华人对他们的祖籍国的变化知之甚少。前南洋大学毕业的工人党秘书长刘程强,于2018年2月28日在国会预算案辩论中也认为:“新加坡华人的祖辈虽来自中国,两国人民语言相通,但新加坡华人跟中国的中国人之间的这份‘血亲优势’也随着中国的快速现代化而淡化了。”
国大政策研究所2017年11月发表的《族群认同感调查》发现,新加坡族群跟它们祖籍国的认同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绝大多数新加坡华人(84%)觉得在文化上,他们最接近马来西亚出生的华人,然后才是中国大陆出生(64%)和台湾出生者(59%);96%马来人表示他们更接近马来西亚出生的马来人,然后是印尼出生的爪哇人(92%)和汶莱出生的马来人(61%)。至于印度人,绝大多数(93%)觉得他们更加接近印度的印度人,接着是马来西亚的印度人(90%)和斯里兰卡人(74%);58%印度人说他们要孩子维持对祖籍国情感上的联系。
许多前往中国学府交流和考察的新加坡大专学生回来后,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大为改观。他们发现中国一些大城市的繁华与现代化,跟他们所知道的西方大城市不仅不遑多让,在基建和公共设施的规模和水平方面还远超它们。比如,根据《联合早报》2017年8月14日的报道,最近在上海完成一年实习的一名南洋理工大学四年级市场营销的学生说,这次的中国经验让他对中国的印象大为改观:“到中国之前,我以为中国比新加坡落后。但在那里体验网上付费系统给民众带来的生活便利后,我对中国的原有印象彻底改变了。”
尚穆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能为每个人创造契机,像新加坡这样的蕞尔小国也不例外。他说:“我们必须很机敏,要有所警觉有所准备,抓住这些时机。”
此外,新加坡也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8月28日,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在世界银行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竞争力研究所联办的经济论坛上指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开创新局”,这个“史上最具雄心的基础建设项目”已经让新加坡受益。中国在新加坡的投资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则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总额的85%。
新加坡人身份
跟本地的其他族群一样,新加坡华人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政府坚持在双语政策下的母语教学,并不遗余力地鼓励和协助母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他们得以保留本族姓名、族群身份、宗教信仰,身为国民的所有权益都获得法律充分保障,过着有自尊、自信的生活,并能尽情尽兴地庆祝本族的传统节日,让本族文化在这里跟其他种族的文化互鉴与交融而精彩。
赞叹中国快速进步的新加坡华人,并没有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产生任何疑惑,至少在我的学生和所认识的经常来往于新中的文教界与商人之间是这样的。上个月华人新年前夕,中国各地出现了返乡过年的常年“春运”奇观,而中国与香港飞新加坡的班机也都座无虚席,因为在那里工作的新加坡华人(包括我儿子一家)也赶着回家吃团圆饭过年呢。
2017年5月19日,李显龙总理在主持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开幕仪式上致辞时说:“作为新加坡华人,我们已经有了本身的独特面貌,这是历经几代人之后,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逐渐发展出来的文化身份。”在谈到身份认同时他指出,国人首先要肯定自己是新加坡人,然后才是种族身份。“所以,我们的身份是新加坡华人,这也是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的身份。”上述政策研究所的调查,印证了绝大多数新加坡华人是这样看待自己的。
经过政府数十年来的社会改造工程,新加坡华人跟其他各族人民一样,都以这里作为安身立命的家园,效忠新加坡,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身份。
一名国立大学金融专业学生也分享她的经验。她刚结束在北京的一年学习生活,曾在清华大学修了四门课,并在科技公司小米的公关部门实习。
这个调查跟担心新加坡华人可能因中国的复兴而产生“身份认同混淆”的观点不一致。
2017年新中双边贸易强劲增长17%,达到1371亿元;中国连续五年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公布的去年12月份贸易数据显示,去年新中双边贸易额占新加坡总贸易额的14.2%,这个比率超过了2016年的13.5%。去年,新加坡对中国的出口也大增21.7%至746亿元,来自中国的进口上扬11.8%至626亿元。
她告诉《联合早报》:“我身边的多数同学现在依然会选择到欧美国家实习交流,但我当时考虑到,中国的创新创业领域正在快速发展,起步公司越来越多,所以决定到中国亲自感受那里的创新创业氛围。”她说,小米公司的实习经验让她满载而归。“我学到公司如何运作、高层怎么做决策,也了解他们的产品上市策略。我自身的软技能也有所提升。”
多年来,在我跟来自中国的学生的讲堂交流中得知,他们大都认为新加坡华人友善、亲切,但若跟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中国人比较,无论是国际观或是人生观都“不完全一样”。他们也觉得有些还以身为新加坡华人而颇有某种“优越感”,甚至还对中国来的新移民有些排斥感,近年来媒体上有关事件的报道,似乎印证了这个观察。这多少反映了本地有些华人对当今的中国不甚了解。
不宜坐失时代机遇
与此同时,新加坡是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首选目的地。2017年,中国是新加坡最大客源国,为新加坡的旅游业创造了320亿元的收益。
许多国家现在都抓紧中国经济腾飞的势头,把它的经济发展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依托。各国青年也纷纷学习汉语,为的就是希望寻找新出路。尽管中国大陆和台湾政府的关系目前陷入僵局,但却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纷纷“登陆”,寻找发展事业的机会。训练有素、具备中英双语能力的新加坡青年,应认真考虑响应尚穆根部长的呼吁,“有所准备,抓住时机”,为自己的事业开拓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