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战斗中不断传出极端组织内部不和的消息,但是总体上来看,在前期面临政府搜寻其领导人的不利情况下,极端组织坚决果断地出击,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事态发展的主动权;在后期的作战中又密切配合,意志坚定,顽强地与政府对抗,可见其内部的凝聚力较强。
第二,中东反恐局势对东南亚反恐局势的影响加大。在中东地区,随着伊国组织作为一个物理实体逐渐被消灭,其残余的武装分子树倒猢狲散,但其在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仍然不可忽视。
第三,极端组织作战方式、策略的多样性,对未来反恐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马拉维战事件中,极端组织采用了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是其能够与政府军周旋数月的主要原因;而菲政府应对不足,也是造成战事久拖不决的重要原因。
菲政府错误地估计了这次马拉维恐袭事件的严重程度,对局势的发展过于乐观,忽视了政府军装备落后,战斗力的发挥受限的实际情况。
这次马拉维事件中,就发现了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车臣、也门、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摩洛哥等区域的极端分子。极端分子向东南亚的“回流”,对未来东南亚地区反恐局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这两个原本互不隶属的极端组织通过伊国组织而联系起来,并协同作战数月,凸显了伊国组织在中东地区节节溃败之际,对东南亚地区的强力渗透,对原有极端组织的整合所迸发出的强大力量。
发动这次恐袭事件的“穆特”组织和阿布沙耶夫武装打出了伊国组织的旗号,他们采用攻城略地和巷战的作战方式,与伊国组织极其相似,可见其已深得伊国组织的真传,并已经接受了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行为方式。
从人员的流向来看,基地组织(卡伊达)主要是从东南亚招募极端分子到中东地区作战,从而实现其目标。这种流向以单向流动为主,且把东南亚主要作为极端分子的输出地;而伊国组织不仅承袭了基地组织的策略,更把东南亚作为其“本土化”的重要方向,不仅从东南亚地区招募大量的极端分子,奔赴叙利亚和伊拉克战场作战,更引导极端分子的“回流”,向东南亚地区输入更多极端分子,实现了极端分子在中东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双向对流。
“穆特”组织和阿布沙耶夫武装发动这次恐袭事件后,各国媒体竞相报道,也扩大了这两个组织的影响,尤其使名不见经传的“穆特”组织名声大噪。未来棉兰老岛地区的极端组织,很可能会围绕这两个组织作为核心重新分化组合,并借助伊国组织的旗帜和其在极端意识形态领域的号召力,形成新的极端组织网络。
第四,菲律宾政府主观上的轻敌思想,以及客观上马拉维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也是这次战事久拖不决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表明现有东南亚各国的反恐合作机制仍需加强。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甚至出现了政府军用纸箱加固战车的情况,有些军警使用的武器还是二战时期美军使用的古董——M3“盖德”冲锋枪,其最精锐的海军陆战队甚至也要乘坐征用的卡车前往战场,政府军的准备仓促程度和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甚至还不得不临时求助于中国等国的军事援助。
东南亚现有的反恐合作机制,实际上仍旧以各个国家为主,缺乏协作,且武器装备落后。菲律宾政府在先期清剿极端组织头目的时候,对局势发展认识不足,是导致极端组织能够迅速在马拉维全城扩展、控制大量人质和一度占领马拉维大部分城区的“推动”因素之一。
在绝对力量对比上,极端组织无法与政府军相比,但是在战术上,针对政府军巷战经验不足的缺点,极端组织采取了占领城市和建筑,并在其内部安放炸弹、与政府军争夺一街一巷、用卡车封堵桥梁、混入逃难人群以不定点袭击政府军、大量使用狙击手和精密武器等多种非对称作战战术,增强与政府军对抗、周旋的时间和谈判的资本,使政府军疲于应付,加深了政府军推进时的顾虑,达到了延缓政府军的推进速度的效果,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这次发动袭击事件的“穆特”组织和阿布沙耶夫武装,早在2014年就宣布效忠伊国组织,甘愿成为它在东南亚地区的马前卒。
这次事件起因于菲政府搜捕伊国组织东南亚地区头目伊斯尼隆·哈皮隆,故极端组织发动这次恐袭有仓促应对的成分,但其仍能从容应对,并坚持数月,足以说明其在此之前早已未雨绸缪,策划十分周详,也表明其组织能量的强大。
东南亚地区极端组织的组织化和核心化程度在加强。在国际反恐联盟的打击下,中东地区的极端组织已经出现了去组织化和去核心化的趋势,而东南亚地区的极端组织却反其道行之。东南亚的极端组织多从原有的民族分离组织中脱离出来,这是其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原因。
极端组织还在作战中发动心理攻势。不仅在马拉维市区的墙壁上写满伊斯兰国的口号,到处竖起伊国组织特有的黑旗,宣誓存在,还在占领街区后,采取大量焚烧房屋,不断发布杀害人质视频等宣传手段,对民众和政府产生了巨大的心理攻势。
伊斯兰国组织通过在棉兰老岛地区设立恐怖训练基地、资助当地的极端组织、传播极端意识形态,进一步促进了棉兰老岛地区的民族分离组织宗教极端化,使这些组织成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作者是中国上海外国语大学
菲国政府军装备落后
极端组织的这次行动以马来西亚为中转站,负责向印尼和菲律宾转送极端分子和资金,最终在印尼和菲律宾发动恐怖袭击的地区分工模式。可见,极端组织已经根据各国的情况,有计划地选择攻击对象。这表明其活动网络已初步形成,对未来东南亚反恐斗争提出了新的课题。
今年10月17日,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宣布,经过近五个月的作战,菲律宾政府从极端组织手中解放了马拉维,并开始战后重建。菲政府虽然击毙了极端组织的几个头目和数百名极端分子,解救了众多的受困民众,收复了被占城区,但这场战事背后,却凸显出未来东南亚反恐局势的一些新的变化。
这次事件后,“穆特”组织和阿布沙耶夫武装有数百名极端分子被击毙或者抓获,其力量积蓄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再次策动类似大规模恐怖袭击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其组织成员发动“独狼式”袭击的可能性在增大。
在全球范围内,伊国组织在中东败局已定,但是其残余力量通过外溢和本土化策略,并借助于这次在马拉维旷日持久的作战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加速其极端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有可能会促进菲律宾,甚至东南亚地区的极端组织以“穆特”组织,和阿布沙耶夫武装为核心,实现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可能对未来菲律宾乃至东南亚地区反恐局势产生极为不利影响。
第一,东南亚反恐局势会更加严峻。马拉维事件中,菲律宾本土的极端组织与域外极端组织的互动加强,发动恐怖袭击的能力增强。伊斯兰国组织通过在棉兰老岛地区设立恐怖训练基地、资助当地的极端组织、传播极端意识形态,进一步促进了棉兰老岛地区的民族分离组织宗教极端化,使这些组织成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第五,马拉维事件表明东南亚极端组织新的活动网络初步形成。东南亚各国的伊斯兰极端组织不同程度地与当地的民族分离主义有关联。本土极端组织的诉求也带有一定的民族分离性质,但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以菲律宾南部和印尼东部地区最为严重,马来西亚和泰国较为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