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张有关国家应该秉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原则,通过直接谈判与协商妥善处理、和平解决领土争议问题,不能让老问题破坏新合作。中国通过协商谈判,先后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完成了陆地边界划界谈判。对于海洋权益争议,中国主张应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直接相关的主权国家间的对话谈判寻求和平解决。

第三,中国主张通过多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剧变,加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在新格局中,多边国际机制将更加合理、公平和有效。因此,中国从1990年代开始拥抱多边主义的国际安排,支持和参与东盟(亚细安)主导的多边安全对话合作机制,推进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建设。

考虑到有些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中国主张各方应管控好局势,防止矛盾激化升级,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实际上,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曾建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强调求同存异,以扩大合作来缩小分歧。例如,在南中国海争端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进行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研究和保护,符合各方利益,应该成为合作的内容。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也越来越强烈地感悟到,亚太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与中国一样,都希望通过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的实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和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中国特别注意将经济利益的融合作为与其它国家发展关系的基础,将共同发展作为维护安全的根本保障。

近年来,中国又提出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提议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实现更紧密的互联互通,注入了新的动力。因此可以说,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是从根本上保障亚太安全的战略;中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政策,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政策。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亚太国家,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通过自身的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就确定了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这个战略要求中国政府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任务,一切政策的制定,都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务。而外交与防务政策的重要内容,就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塑造和平稳定的良好外部环境。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国推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发展促进和平,以和平保障发展”的局面。目前,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安全形势最稳定的地区,这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国家选择“发展第一”的战略是分不开的。

最后,中国军队是国际安全合作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参与者,是维护地区安全的“正能量”。中国与大多数亚太国家的防务部门建立了防务磋商机制,进行了广泛的军事交流与合作,针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开展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和训练活动,在地区多边安全机制内积极主办和参加各种军事合作活动。中国军队还积极参与国际维和、反恐、护航和人道主义救援、防扩散等行动,努力承担更多的国际安全责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安全产品。

作者是退役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原主任

2000年12月,中国与越南就北部湾划界达成协议。2015年12月,中韩启动了海域划界谈判。今年5月,中国与菲律宾就南中国海问题建立了双边磋商机制,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其次,中国主张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和管控分歧。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陆地上与14个国家接壤,在海洋上与八个国家相望,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演进中,人口迁徙、领土变迁,遗留下来不少领土主权争端和海洋权益纠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曾有过数次涉及领土的武装冲突。

中国还同有关国家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推动建立了朝鲜半岛核问题的“三方会谈”和“六方会谈”机制,搭建了香山论坛防务对话平台。在多边安全架构中,中国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不仅过去在解决朝核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为恢复“六方会谈”进行不懈的努力。中国还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建立了四国军队反恐合作协调机制,共同研判反恐形势、核查线索、共享情报和培训反恐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