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去年提出《十三五计划纲要》开始,就慢慢凝聚供给侧改革的共识,强调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时代,不能再依赖投资与出口所带来的高度增长。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供给侧改革的指导政策,并且与绿色经济发展概念相结合,强调永续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聚焦

然而,成本优势会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而慢慢的消失殆尽。简单说,经济发展使薪资上涨,土地也随着更加稀少。生产所需承担的成本逐渐增加,产品的价格自然也上涨了。东西变贵,出口自然会跟着下降。加上全球经济呈现低迷情况,美国复苏缓慢,欧盟、日本等市场萎缩,而且环保意识抬头,导致出口更加困难。

具体来说,要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最优先被提及的措施是调降库存水准。产品被制造出来在一定的时间内无法销售出去,就会有折旧甚至报销的问题,导致无法拿回其预期的价值,甚至血本无归。而且,大型产品例如机械与汽车,必须租用仓库来存放产品,库存越高说明该企业所要负担的管理费就越高。调整库存水准也直接影响生产线的运作,造就产能过剩。企业处理产能过剩通常从两个方向下手:人力和机器。一、减少征补甚至遣散部分人员,提高现有人力的生产效率。二、变卖闲置机器。三、改良现有机器与人力以符合其他用途。四、延长机械使用年限以减少新投资。

另一方面,近年来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提升,加上企业社会责任(CSR)的重视,使产品的销售与企业的经营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跨过产品出口的门槛。因此企业纷纷加入CSR审计环节,推广ISO14000等环境国际标准。

企业管理的第一守则就是要通过各种管理方法,让企业获得利润而永续经营下去。利润来自产品的销售扣除从研发设计、生产、测试、包装、运输到行销,整个产品形成过程所需要承担的费用。一般上,生产费用低,如人工低廉,而产品价格高或是销售数量庞大,就有机会获得利润。产品有其生命周期,当处在高利润率时期,企业管理层通常只在乎销售数字,所以会大量投资生产设备与人员,以满足更多的产品需求。高利润率就会引诱更多的企业进入市场,或是原来在市场中的企业通过银行借贷抵押资产来扩充产能。

出口衰落,前期的过度投资使得产能过剩,这就是中国政府提出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的逻辑。这看起来有一点复杂的宏观经济关系,其实和管理一家企业的道理是一样的。

看看企业处理利润下跌后加强仓储管理以及提升生产效率,还有回应消费者意识的举措,是不是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进而提出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追求绿色制造如出一辙?或许,这个类比不能完全投射出中国宏观政策的内涵,但是其逻辑的相似性,确实提供一般民众从微观工作经验,来了解宏观国家政策转变的一个很好途径。

当市场企业数目增加就会促进竞争,而产品价格就会随之下跌。有些企业会经不起亏损或是还不起贷款而退出市场。有些则把焦点从扩大需求转而提升生产效率,这时候企业管理才会发挥最大的效用。例如企业主在每个生产过程加入降低成本计划,或是引进KPI制度,要求在每个季度设定特定百分比的成本下降目标,以做为考绩。

根据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中国去年年增长率为6.9%,今年预估介于6.5%至7.0%,未来五年追求平均6.5%。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很清楚地知道,未来中国的经济已经难以维持像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动辄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过去的增长依靠成本优势带动出口,又以出口带动投资。所以那段时间中国飞快发展,各地大兴土木,大型投资案随处可见,尤其是与工业生产有关的煤矿开采业,以及大型制造如钢铁与水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扩张。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