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传承”。“新空下”新谣歌唱及创作比赛,是由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主办,弹唱人制作室、《联合早报》和裕廊先驱初级学院(前裕廊初级学院和先驱初级学院合并而成)联办,积极在学校推动新谣的发展,让新谣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此外,早在2013年,“明天”系列新谣演唱会,每年都让“新空下”出身的学生歌手和一些有潜质的年轻歌手,参与大型新谣演出。除了演唱新谣歌曲,他们也有机会与新谣前辈一起合唱。

上一回参与是在2018年,地点是新加坡室内体育馆。之后因为冠病疫情暴发,许多演出都停摆,新谣演出也不例外。大家都非常期待早日雨过天晴,再见风雨后的阳光。今年大家的期盼终于实现了。

我曾在40年前写了《菊花与玫瑰》,在2010年滨海艺术中心新谣演唱会正式发表后,获得不错的口碑,因此鼓励我斥资将作品进行专业音乐制作。虽然许多听众想听的,仍是曾经熟悉和喜爱的新谣,但当年许多有收录在专辑里的歌,都还没有机会在近代大型新谣演出时演唱。我深信好歌,特别是当年带着清纯赤子之心而写的作品,必定能再度引起共鸣。

今年的演出名单格外热闹,许多新谣元老都会来与国人一起叙旧欢唱。更难得的是,主办方今年是以赠票方式,让8000位民众免费观赏演出。演出地点也在社区,仿佛回到当年新谣在百胜楼书城、学校及民众俱乐部等公共场所的近距离演出情景。在兴奋之余,也不忘为新谣的前途作些反思与建议,因为新谣是许多新加坡人的共同记忆与文化遗产。

首先,是要“温故”,邀请新谣前辈回来呈献昔日脍炙人口的新谣经典。然而,新谣不应该只停留在缅怀,使每年演出的曲目越来越老。倘若不加入“新”和“年轻”的元素,恐怕新谣有朝一日将会随着昔日歌手而绝迹。

由于“新谣小组”是新谣最初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精神,因此希望日后无论演出或竞赛,可以尝试“还原”昔日新谣的特点,盼望曾影响一代人的音乐运动,能够复兴与有效传承。

我与二一小组今年又有机会参与即将在9月30日于淡滨尼天地(Our Tampines Hub)举行的“明天41”新谣演唱会。这次的演出对我们别具意义,因为今年也是二一小组成立40周年。

再者,就是要“知新”。新谣当年如雨后春笋般萌芽成长,在新谣节呈献未成名和还未发表的作品,今天应该有一个平台可以发表。这些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的作品,虽然未具专业与成熟度,毕竟是当年新谣运动期间的贡献,具备原创性与朴实感。如果加上今天专业编曲的协助,相信会给国人意外的惊喜。

当老少新谣歌手齐聚一堂演出,能够安排老歌手的孩子呈献父母的歌时,想必场面会倍感温馨。同时,这些新谣新生代也有非常难得的机会在室内体育馆、星宇表演艺术中心、滨海艺术中心等殿堂级的表演场地演出,无形中对他们都是莫大的鼓励。这种机会正是当年新谣前辈所向往和期待的。盼望主办单位继续秉承这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精神,把活动继续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