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眼就把店长陈婉菁认出来。事缘去年给早报交流站寄了一篇文章《一根火柴的温暖》,主要是希望大家多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的行业,如小贩、小书店、德士等。当时上网搜索了陈婉菁的资料,对她有些了解,也非常感动于她对本地文学的付出,所以印象深刻。我们点头打了招呼后,她就和可爱的小朋友坐在书桌前,静静地画画。后来,我们愉快地交谈起来。
回家路上,我对外子提出小女人的种种疑问。开书店会赚钱吗?做白领工比起开书店赚更多钱吧?周末不带孩子到户外活动,长时间守着书店好吗?外子的一番话,厘清我的困惑。他说,开书店还是可以赚钱,但可能不会很多,而且工作时间长,还要牺牲周末。他认为,她能坚持下去,是因为她相信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她帮助本地作家出书、卖书,和读者们有个交流平台,也间接培养更多本地作家,还给像我这样的读者提供精神粮食。其实,她是在传承本地华文文学,为新加坡做出贡献,这会带给她很大的满足感。再者,她可能会想:如果她不做,谁会做?这样的使命感会推动她继续做下去。
这,就是一个人的格局。你的格局有多大,你就会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所以,不要让贫穷的思想限制你的作为,你可以激发出比你想象中更强大的力量。我是佩服婉菁的。或许就如《荒月之城》里面的一句话:她的精神境界已超越个人生活的格局,几乎无所阻挡。
抵达店门外,看到城市书房四个字,心里有点小兴奋。走进窄窄的长廊,眼前开阔,只见店内书架干净整齐,新马港台的华文书籍都有,也有英文书。店内最抢眼的,是墙上一幅人像画。画中人物文静中带着力量。那是本地作家英培安遗留下的作品。
我通过中文图书馆的面簿观看“世界书香日暨文学四月天”的《荒月之城》导读会后,对导读嘉宾黄梵、罗伊菲等作家的分享,有所启发。趁着周末,到城市书房买些书。
知道我有参加导读会,她鼓励我尽量到现场参与讨论,可以认识很多作家,向他们学习,会有更多收获。问起她为何搬迁,她透露经营店面不容易,压力来自租金,要搬离待了10多年的桥北路,心中确实不舍。但从面簿贴文中,看得出她对如切的新店充满期待。
除了《荒月之城》,我询问了《论语心》这本书。婉菁说,那是她的国大教授劳悦强写的,已经绝版,读了这本书后,再读论语会比较容易吸收其中精髓。她也向我推荐董启章的小说《香港字》,邀我参加5月份的导读会,听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丁珍珍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