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国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又来了。每年2月,我都翘首以盼能再次见证这场诗词盛宴。
三年前,我无意间在YouTube看到这档节目,深感好奇,于是点击进入。原以为这只是个考验选手诗词储备量的节目,却发现在选手答题过程中,点评老师不仅从诗本身解读意境,还从诗的大背景解读诗人心态,让我学到很多文学与历史的知识。从那时候起,我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开始读诗、背诗。
李白在不甘之余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即直抒了自己想冲破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坚定信心,亦勉励了后人。故看到好友王昌龄不幸遭贬,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这档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从2016年起已走到第七季,从百人团到选手,从点评老师到主持人,所有人都深刻体现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含义。节目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社会对文化精神的追求,不仅重新唤醒人们的诗心,还提振了人们的文化自信。
或许孩子还不能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缠绵牵挂,不能理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缱绻情思,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感觉到一种朦胧和若隐若现的美。在我看来,读诗除了可以培养语言韵律,帮助孩子提高语感,还能丰富他们的审美和想象力。
我相信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疑问:“读诗到底有什么用?”我只想说,当一个人读多了先贤哲人的诗词后,会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用”似乎已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但诗词带给我们的价值观,譬如坚定、勇气、同情心、宽容与爱心,却是不能用“有没有用”来衡量的。
此外,我国虽无大自然山水可寻,但并不影响我边读诗边想象,尝试体会诗里旖旎的美景。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美景的沁人心脾。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感受到的则是晴天时湖水光彩熠熠和下雨时群山若有若无。
除了李白的豪情与浪漫,我生活中也少不了苏轼笔下的“心灵鸡汤”。即便中年以后不得志,苏东坡依然将自己四海飘零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且悠然自得。晚年的他心境更加平静淡然,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超脱胸襟,迎接人生下半场。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值得后人学习。
人生自是有诗意。诗词不仅照进了历史与美学,还照进我的生活,让我看到众多诗人的品格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引导。或许千百年后,我们的背影都已经远去,唯有诗词的绝代风华,仍然在人世间永恒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