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关爱组屋”项目的推出,标志着政府为年长者提供支持的一次重要尝试。这种结合住宅和看护模式的项目,不仅提供基本生活和健康服务,还包括24小时应急服务,显著提高了年长者的安全感和生活便利性。首批在武吉巴督Harmony Village @ Bukit Batok的169个单位料在今年第四季竣工,这类项目的成效如何还有待观察,但创新思路值得肯定。
新加坡正在迈入超老龄化社会,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新加坡居民的预期寿命达83岁,比十年前延长了0.6年。长寿趋势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如何为年长者提供适宜的居住和照护方面。
医疗保健在老龄化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尽管新加坡人的预期寿命长,但很多人在人生最后十年可能面临病痛折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数据,在2021年,新加坡人的预期寿命是83.9岁,然而预期健康寿命只有73.6岁。因此在年长者居住的社区,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支持系统,确保护理人员能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及时帮助。
如何帮助年长者安享晚年,让他们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日益重要的课题。国家发展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上周二(6月4日)在世界城市峰会宣布,我国将展开“年长者住屋类型比较研究”计划,新加坡国立大学将进行三年的研究,了解不同类型的住房如何影响年长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我国策划未来的年长者住屋选项。
这些年来,新加坡政府一直在探索并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项,自1998年推出乐龄公寓的概念以来,政府不断创新,为年长者提供更多适合他们的居住选择,如2017年竣工的“海军部村庄”(Kampung Admiralty)和即将落成的“社区关爱组屋”(Community Care Apartments)。这些项目不仅关注改善硬件设施,还逐渐转向提供更全面的情感、社会和心理支持,从而提升年长者的生活品质。
政府在年长者住房问题上的努力不仅限于提供硬件设施,还着重于创建一个活跃和有凝聚力的社区环境,打破人们对养老既有的“死气沉沉”的观念。通过组织社区活动,或鼓励年长者参与经营社区小企业,不仅可帮助年长者保持社交活跃,也为他们提供继续贡献社会的机会。
新加坡采取了多样化和创新的措施,来应对超老龄化社会,从完善硬件设施到增强社区支持,再到医疗保障的提升。跟一些其他国家的情况不同,我们的社区基本上应有尽有,许多康乐与医药设施近在咫尺,应充分利用、加以改进,让社区环境更适合原地养老。在展开“年长者住屋类型比较研究”时,除了进行访问调查之外,研究员也应该入住不同的设施亲身体验。此外,随着人们的教育程度普遍提高,20年后对养老的要求势必不同,因此在做研究时必须具前瞻性,了解目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士对养老的期望,如此才可更有效地帮助政府制定未来的年长者住屋政策,确保年长者能在一个安全、舒适和有尊严的环境中度过晚年。
为安顿年长者做好基础设施的准备工作刻不容缓,尤其是如今的社会与家庭结构有明显变化,独居年长人士越来越多,无论是自愿或不得已,这个趋势将会日趋明显。在孤独生活和入住护理机构之间,我们须要有更多居住选择,满足不同年长人士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