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化是大势所趋,但不是原有做事方式都应该顺势取消或推倒,就像今天还有纸媒、电台广播等等超过百年的媒介,也还有邮票供人寄信。生活中很多公私领域,特别是必要服务,还是必须维持现有的运作方式,包括面对面的服务,让社会上很多不愿伤脑筋的人继续活得自在,享受不被忽视的权利。

这是一个发达国家必须懂得体谅的事,不可为潮流而潮流,瞬间跳过一整个运行了很久的时代,导致一大群人对社会产生疏离感。

通讯及新闻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日前指出,数码为先不表示数码唯一,数码唯一会把很多人排除在外,必要的服务仍然应该提供非数码的选择。这一说法值得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的有关人员深思。

零售与餐饮业加快数码化步伐的原因可以理解,尤其是疫后人手严重短缺,手机点餐成为快速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但顾客类型很多,如果不能兼顾不同需求,反而可能冲击生意,得不偿失。

对数码行业的设计者来说,必须牢记的是将心比心,设计时若多考虑年长者的需要,在设计阶段听取并重视年长者的反馈,产品才会有更好的效果,而不是把设计程式当作表现技巧的机会,搞得越复杂越好。如果年长者都能轻松懂得用,所有人一定都会用,那应用的功能才会发挥到最大。以口碑不错的邻里购物券来说,使用上的便利性就值得肯定,表现出设计者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的用心。杨莉明指出,邻里购物券也有纸本供民众索取,同样是考虑到民众的需要。

根据读者的反映和媒体报道,有不少民众对银行业务迅速转向数码化发出抱怨,特别是分行和柜台服务纷纷减少的做法,导致许多年长者不便,既要去更远的地方,还要轮候更久才能获得服务。此外,越来越多餐厅取消实体菜单,迫使顾客用手机扫描点菜,也是一例。对中老年人特别是对有老花眼的人来说,使用起来非常不便,一些年长者除了上网抱怨,也干脆将那些餐厅拉黑不再光顾,最终变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新加坡近年来推广数码化不遗余力,三年的冠病疫情更促使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等换档加速前进,但却导致很多年长者倍感压力,“追赶”得辛苦,甚至产生担忧和落后的心情。本报交流站的读者来函经常有面对数码化产生不便与困惑的申诉,说明这是不少民众,特别是年长者真实的感受。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应该予以正视,避免在“数码为先”的思维下,一味往前冲。

这些努力逐渐取得成效,更多年长者对买东西之类的日常数码操作,更为熟悉也习惯,但像上餐馆点餐、银行业务等,平常使用机会不多,就未必一直记得操作方式。此外,很多公私领域事务都改在应用上处理,更会令年长者却步。每一种应用有各自的用法,一些应用的设计其实很难用,也不友善,包括页面设计太复杂,字体小,文字多,也没有不同语文的选择,甚至连触摸方式也可能出错。还有些要连接信用卡,有些输入金额要小数点,有些不要,凡此种种差异都足以令人困惑。

诸如此类看似琐碎细微的事,对年长者都可能是一种挑战,能否更妥善处理,将体现我国的数码包容程度。根据媒体报道,有关方面其实想了很多方法为年长者提供教育和解惑,包括在联络所和图书馆都安排了数码大使,随时解答疑问,甚至为让他们免于心理障碍,安排了年长者教导年长者,达到鼓励与放松心情的目的。

数据显示,在掌握数码技能方面更熟悉的人增加了,说明各方积极推广的努力见效。但与此同时,上年纪的人面对数码化的问题,不仅是熟悉手机应用步骤,也担心防不胜防的诈骗或被黑客入侵等情况,导致钱财损失。对没有防范能力的年长者来说,没有面对面的服务,确实更容易导致诈骗。毕竟,数码陷阱是新的问题,年轻人和知识分子尚且防不胜防,也就更应该体谅年长者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