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就是一种不断质疑且证伪的精神,五名医生的公开信符合科学精神。与此同时,科学数据则表明为青少年接种疫苗,无论是风险或益处,都比缺乏疫苗的保护来得好。况且,长期的封锁状态不可持续,一旦开放,传染的风险将大幅增加。让各年龄层的居民都接受疫苗的保护,终究是上策。
借用经济学概念,任何决定都难免机会成本。做与不做,都有其伴随的代价。具体到为青少年施打疫苗,决策的关键,就在于何者的风险更高。mRNA疫苗采用的是全新的技术,而且因为疫情的燃眉之急,上市过程并没有依照平常的程序,而是采取紧急使用授权的办法。所以,一开始不少人对于是否接种疫苗,采取了观望的态度。随着各地疫情的加剧,以及越来越多国家的实证数据分析,疫苗不但对于防止染病有效,而且不幸感染后的重症住院率和死亡率也极低,人们也更愿意接种了。
就在本地疫情防控策略进入以施打疫苗,来尽早取得群体免疫,以便开放正常社交与经济活动,同时打开国门恢复对外经贸之际,由一名心脏专科医生牵头的五名医生联名,在社交媒体发表公开信,吁请冠病疫苗专家团暂停为本地20万名男学生接种冠病疫苗,理由是美国一名13岁男生在接种第二剂疫苗的三天后,因心脏衰竭逝世。冠病疫苗专家团昨天重申,感染冠病和破坏性疾病的风险,大于接种疫苗的风险。
2021年6月29日
公开信认为,应该等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有更多时间调查,并提供高质量数据来说明青少年接种mRNA疫苗后,可能产生的致命影响,才决定是否为青少年注射疫苗。从医生的角度而言,在对于疫苗和药物的副作用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前,采取审慎的态度是应该的。虽然从决策者的角度,必须考虑的还有其他因素,但疫苗的安全性同样是不容妥协的前提。最终的依据,还是离不开科学数据。
此外,科学界已经有了“冠病长期症状”(Long Covid)一说,即感染冠病有可能手尾很长,对器官的伤害犹如慢性病。美国自疫情暴发以来感染冠病的400万名孩童中,约380起死亡病例年龄介于12岁至17岁。孩童感染冠病有可能导致“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简称MIS-C)及其他长期残疾。所以要两害取其轻,鼓励人们注射疫苗,应当是明智且正确的做法。
风险极低不等同于零风险,就算疫苗致死的副作用为百万分之一或更低,对于那不幸的个人及其家庭,悲剧是百分之百的。反过来看,不注射疫苗的染病风险,从数据上检验,显然是远远大于疫苗的副作用。相较于疫苗副作用的罕见个案,本地专家团就指出,一项针对31个国家的129项研究所进行的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显示,在1万零251名染疫孩童中,有22.9%须接受加护病房治疗,3.6%病逝。
也正因为注射疫苗与否都存在各自不同的风险,各国政府在防疫政策上都不强制民众施打,而是采取鼓励甚至奖励的方式,因为最终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健康负责。青少年作为一个群体,由于涉及了父母的担忧,所以相对更为敏感。然而,我国自政府开放学生群体注射疫苗后,至今的反应却是让人鼓舞的;在本地的各个年龄层当中,这一群体的接种意愿高达八成以上,高居榜首。这显示大多数家长都理解保护孩子的重要性。
至今,本地学校仍然非常安全。教职员作为必要服务群体,很早便受邀接种,大多数也已经这么做了。如今开放给学生群体接种,且反应踊跃,一个可能原因是避免家庭内的传染。自德尔塔变种毒株肆虐全球以来,家人之间传染的个案有增加的趋势。加上本地还有不少年长者仍未接种疫苗,青少年接种率高,保护的不只是他们,更是家里的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