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选择在毕业后先就业,通过积累资本与经验为创业铺路;另一些“勇士”则在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便毅然踏上创业之路。他们虽未曾为他人打工,却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信念,将脑海中的构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金钱是冰冷的数字,但不少人创业的初衷却是温暖的。陈启豪说:“有些人创业的初衷可能是‘我想当老板’‘我要赚很多钱’‘我要有势力’,这样的目标也不能算得上是错误,但我认为最大的动力应该是你想要把脑海中的概念落地去执行,看到它成长、变化并最终实现价值的成果。这些信念比金钱和头衔更重要。”

陈启豪提醒道,计划是指引方向的工具,不是束缚行动的框架。创业者需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以动态的视角看待问题,才能在不断变化中发现新的机遇,并在挑战中化危为机,实现突破。

单打独斗的创业模式犹如独自航行于广阔的海洋,船长手握方向盘,每一个决定都可以迅速执行,航线的调整毫不拖泥带水。然而,这样的自由也意味着孤独。每一次风暴来袭时,没有人能分担掌舵的责任;每一次抉择的成败,都必须独自咀嚼和承受。

陈启豪认为,如果老板也能根据员工的需求调整,提供灵活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其实是一件“双赢”的事。

SnappyFly成立于2018年,是陈启豪的第二个创业项目。他同时经营一家品牌设计公司,初期SnappyFly得益于这家设计公司提供的客户资源,获客变得相对容易。然而,随着市场不断变化和客户需求日益升级,陈启豪逐渐意识到,仅依赖现有资源不足以维持业务的长期发展和竞争力。 

本地摄影服务公司SnappyFly创始人陈启豪(42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透露,他创业的想法萌生于学生时代,自毕业后其实就没有打过工。

他说:“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合理地分配人力资源。例如,在某些业务量较少的时段,我们可以调整排班以节省开支。同时,这也提升员工的满意度,让他们在高效完成工作的同时,还能兼顾个人兴趣和生活需求。”

老板要创新,员工也在求变。过去,稳定性是许多员工的首要考量,只要薪资合理,在一家企业工作到退休并不罕见。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个人发展和职业体验,不仅希望工作充满挑战,还倾向于拥有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多样化的职业机会。

他说:“我在校期间曾在大公司实习,但我发现,在大公司里工作,你所做的所有事情最终都是为了公司运转,感觉我只是一颗螺丝钉,没有明确的存在感。我希望我的付出,能产生一些影响力,所以我就觉得与其这样,不如创业。”

创业时单打独斗 犹如独航广阔海洋

如今,许多人在创业前都会精心制定一份详尽的商业计划。然而,创业就像在未知的海域航行,即使手握航线图,也无法预料何时会遭遇变幻莫测的风浪。

陈启豪说,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做生意已经和10年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只要把流程和模式规划好,基本可以稳定地维持运营很长一段时间,中间也不需要太多调整。但现在,市场和经济环境变化非常快,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每隔一两年就需要调整策略,否则很难跟上时代的节奏。”

延伸阅读

陈启豪有感而发地说,近20年的创业之路起起伏伏,在人生的低潮期,朋友和生意伙伴的支持变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小企业的老板,往往会感到孤单,但如果身边有一些同样是创业者的朋友,大家能互相理解彼此的困境,时常聚在一起聊聊、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交流不仅能带来新的思路,也能有效减轻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