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伊势丹,沈振伦认为这家日本商场主要靠超级市场带入人潮和盈利,因此能屹立不倒。
“中侨百货和奥奇(OG)的店面都是公司拥有,因此不受租金的影响,它们面对的难题主要还是消费趋势改变。罗敏申和美罗则要应付庞大的租金开支。”
“要竞争,就必须有很明确的市场定位,为顾客创造的价值要超越竞争对手提供的价值。”
学者:实体店须找到能与电商品牌竞争优势
受访专家都认为,百货公司依然是个有利可图的零售模式,
专家指出,百货公司的商业定位必须明确才能吸引消费者,另外也可利用实体店的优势营造网店无法提供的购物体验,才能吸引顾客上门。
百货零售模式依然有利可图
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高级讲师黃競妍博士也有类似看法。她以日本连锁超市Don Don Donki、大创百货(Daiso)和服装品牌优衣库(Uniqlo)为例指出,这些商家都有很鲜明独特的行销定位。
历史可追溯到1859年的罗敏申,在10多年前是本地消费者参加“黑色星期五”大抢购的主要百货公司。可是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逛百货店的人逐渐减少。
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珍珠坊在当时是热门购物地点之一,但进入90年代,许多邻里商场兴起带来激烈竞争。此外,珍珠坊未进行大型翻修,老旧的建筑和格局设计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光顾。
老字号商场中侨百货(Overseas Emporium)结束营业,反映本地百货公司面对消费习惯改变对实体零售业带来的挑战。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李秀平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电商平台可以提供更多选择、挑选过程更便利,还可能寻得更新的产品。以老客户为主的中侨百货消失,是被更具吸引力销售渠道取代的结果,但这不意味实体店都无法经营下去。
罗敏申于2014年结束在先得坊的店面,然后在2021年关闭了麒麟大厦和来福士城门店。美罗(Metro)也有类似经历,如今仅剩百丽宫和长堤坊两家门店。
戴玉祥产业(Edmund Tie)总裁沈振伦受访时说,百货公司需要庞大的面积,租金压力不小,除非公司拥有店铺或商业大楼,否则租金将严重影响公司利润。
黃競妍说,百货公司应该发挥“一站式购物”的优势,不再只是单纯摆卖商品。以化妆品来说,若要同药妆店和化妆品专卖店竞争,百货公司可提供梳妆和形象咨询服务,除了推销化妆品之外,还可同时推荐时装、手提包、鞋子等。
另一方面,90年代越来越多西方品牌进入本地市场,当时消费者对中国货品的需求也逐渐下降。加上过去10年来,网购趋势大幅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对百货公司造成巨大打击。
据了解,百货公司只是中侨集团的小部分业务,现在房地产才是核心业务。集团拥有多个零售、办公、商业房地产和货仓,包括珍珠坊的零售单位,以及位于宏茂桥和勿洛的两座日顺坊(Djitsun Mall)商场。
中侨百货结业后腾出的空间,已出租给新星旅游有限公司。戴玉祥产业提供的数据显示,牛车水零售空间的租金中位数为每平方英尺15.91元。
本地百年老店罗敏申(Robinsons)过去数年陆续关闭所有门店,目前仅通过购物网站继续为顾客服务。
来自日本的百货公司伊势丹(Isetan)在本地营业多年,但在2015年关闭位于威士马广场的门店,接着分别在2020年和2022年关闭设在西城和百汇广场的门店。
以售卖中国货品为主的中侨百货在珍珠坊的面积曾一度超过2万平方英尺,可是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顾客人数下降,百货公司的面积也逐年缩小。
她认为,实体店必须找到能与电商品牌竞争的优势,提供一些必须亲身体验后才会购买的产品,扬长避短才能在数码时代取得更好发展。
房地产才是中侨集团核心业务
过去数年来,数家大型百货公司不是关闭部分店面,就是缩小店面规模。
“一些来自日本、韩国或中国的新兴零售商的产品,都是集中在一个品类例如零食、服饰。同时还提供线上渠道无法实现的体验,例如提供新鲜便当等。”
延伸阅读
中侨集团(OE Group )旗下位于牛车水珍珠坊的中侨百货在经营了半个世纪后,正式走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