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深耕已有市场 下一站闯菲律宾
海底捞的审核主要本着三个原则。首先是店面的位置,通过评估商圈环境和人气,以及消费水平。另外,团队还会测算租金成本。同时,还要满足人才储备条件。
要说哪个条件最重要,周兆呈说:“位置其实对所有企业都是相对公平的,有资金能力就可以争取到比较好的位置。租金方面,集团也不会拿到特别低的优惠,因为产业管理者要对其他租户公平。所以说,开连锁餐饮最重要的还是人,哪怕有很好的市场机会,没有合适的人才就不会考虑开店。这样开店,其实等于自己砸了招牌。”
对于海底捞选择市场的标准,周兆呈回答:“第一是当地的市场规模,第二是当地消费人群对火锅的接受度。比如迪拜,那里不仅外来人口多,消费能力强,而且当地人也很乐意尝试新事物。”
面对高通胀 每个企业得比“内功”
展望未来,周兆呈说:“世界范围内,火锅市场还很大。特海国际将深耕已有市场,并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把火锅文化推广到更多国家。菲律宾将是我们下一个拓展的市场。”
除了倾向大众化消费外,特海国际也希望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继续吸引食客。
“产品创新这一块,我们会推出一些有新加坡特色的菜品,例如叻沙锅底和自创的新品牛奶牛肉方。这一部分集团今年会持续去做,并不断增加和扩大与客户的营销互动。”
谈到集团如何解决高通胀带来的挑战时,周兆呈说:“通胀也好,原材料成本上涨也好,首先它们是一个共性问题,是每个行业或者企业都不可回避的。如何应对这个共性问题,其实比的就是每个企业在运营管理和效率上的内功。管理和效率的提升,能够帮助集团有效化解或缓冲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
业绩改善除了客观因素外,也离不开集团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特海国际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周兆呈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海底捞在中国以外的12个国家有112家门店。因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12个国家相当于是12个不同的市场。因此,团队须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产品策略、团队管理,以及营销模式。”
他接着说:“海底捞的开店决定与很多公司不太一样,我们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开店方式。或者说是总部不设定具体目标,业务的发展完全由门店经理根据所在地的情况,与区域经理共同评估策划。我们相信决策应该留给那些‘听得到炮火的人’,因为他们最熟悉当地市场。当然,总部最后也会根据必要的审核流程,决定新门店的开设和资金分配。”
目前,集团在东南亚的餐馆最多,达68家,占去年营收的六成。其中,13家是去年新开的。在国际门店最多的东南亚地区,为集团业务冲锋陷阵的第一家餐馆就开在新加坡。
截至去年底,随着更多门店的开设,集团原材料成本上涨72.8%至1亿9660万美元。不过,集团的原材料成本所占营收比重则保持在35.2%,跟上一个财年的36.4%相差不远。
技术方面,对那些爱吃火锅,但又怕吃完后身上一股火锅味的食客,海底捞用“海排风”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周兆呈说:“这个系统其实成本较高,因为装修时店面的地板须加高,来安装排风系统。不过,顾客们尤其是女性会非常开心。即使穿了一身心爱的衣服来吃火锅,也完全不必担心身上留有火锅味。”
此外,后厨的备菜和设备清洗系统也正在推行智能化。其中,作为本地首家海底捞智慧餐馆,位于榜鹅北岸广场(Northshore Plaza)的分店已用机械手臂取代人工备菜。备菜完毕后,再通过送菜机器人将各类菜品送至每张餐桌。周兆呈说:“集团将用更多的智能化设备,提升运营效率及顾客体验。”
开店决定由下而上 由“听得到炮火者”决策
自2012年首家国际海底捞餐馆在克拉码头开业后,海底捞已把火锅文化带入本地生活。这11年里,集团在新加坡的门店已增至21家,包括去年4月开设的义顺店。21家门店中,10家在市中心,11家分布在邻里。
目前生活成本上涨,许多人纷纷减少就餐支出,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海底捞在本地的生意。周兆呈说:“海底捞的价位仍属于大众化消费,21家门店的就餐率现在基本上已达到疫前水平。消费者会根据综合考量,选择性价比和体验最好的地方就餐。”
周兆呈解释说,因为集团重视人才待遇,人工成本在运营支出中占比较大。集团使用计件工资制,并鼓励员工实现一岗多能,提高人工效率。只要员工有这个能力,他们可以去任何岗位发挥。
随着疫后业务恢复,以及更多门店开张,经营中国以外海底捞火锅餐厅的特海国际去年全年营收增加近八成。接下来,集团将因地制宜,把火锅文化推广至世界更多地区。
他举例说:“食材供应方面,因为我们采购量大,又多是从海外进口,这有助于集团与供应商建立一个比较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可合力去应对成本上涨。此外,集团也在各国建立中央厨房,这不仅能让各地门店的供应得到保障,还可有效控制运营成本。”
新加坡可选择的菜系众多,可是说是食客的天堂。但对餐饮业者而言,竞争就非常激烈。
此外,随着餐馆数量增加,人工成本也增加31.8%至1亿8890万美元,但占营收比例则从前年的45.9%降至33.8%。
东南亚68分店新加坡占21家
提到集团在新加坡开设门店的规划时,周兆呈说,“其实海底捞在新加坡开设第一家门店后,并没制定之后三年或五年增设店面的具体数量要求。”
此外,多家门店覆盖全岛,也拉近海底捞和大众的距离,给消费者一种接地气的感觉。周兆呈形象地说:“做餐饮‘顶天立地’不如‘铺天盖地’。与其开几个高大上的店吸引高端人群,不如多开几个店服务更多大众,以此获得较稳定收入来源。”
引进“海排风”系统 吃完身上不带火锅味
做餐饮“顶天立地”不如“铺天盖地”
去年12月,特海国际从海底捞分拆,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专门负责海底捞中国以外地区的发展。
此前在疫情期间,海底捞通过“啄木鸟计划”在中国关停部分门店,以提高营运效率,并在2022年成功扭亏为盈。而对于经营国际市场的特海国际而言,随着各地解除堂食限制、就餐人数恢复和门店增加,2022年全年营收大增78.7%至5亿5820万美元(约7亿4800万新元),净亏损收窄72.6%至4126万美元。
集团设立了两个重要考核指标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即员工努力度和顾客满意度。“换句话讲,员工越努力,顾客就会越满意。回头客多了,员工收入也会更好,这产生了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