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公司私有化,最常见是上市公司大股东提出全面收购献议。根据现有公司法令,90%股权是强制收购门槛,而要约方及协同方的持股权不算在内。不过大股东目前可以通过成立“特殊目的公司”(SPV)提出全面收购献议,绕过这项限制。
FSMOne.com研究及投资组合管理部助理经理曾德均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退市的本地公司一般都是小型公司,流动性和估值低是它们退市的部分原因。
市场人士指出,每当市场低迷或投资者情绪走低时,退市情况往往会增加,而除牌根本原因在于本地股市流动性、公司估值,以及上市成本。
分析师:本地退市公司多为小型公司
他透露,自己的客户当中,就有三家本地上市公司正计划除牌。它们觉得股价无法反映公司真正估值,并且不值得每年花费100至200多万元来维持上市资格。
延伸阅读
财政部以及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RA)已表明,它们即将收紧这方面的条例,以制止大股东通过SPV更轻易展开强制收购。
《联合早报》统计新加坡交易所网站的数据发现,今年来已有五家上市公司退市。它们是英华美教育(Informatics Education)、记忆集团(Memories Group)、新加坡医疗集团(Singapore Medical Group)、餐饮集团Chaswood Resources和集永成(Chip Eng Seng Corporation)。这不包括被新交所监管公司(SGX RegCo)指示除牌的罗兰索国际(Lorenzo International)。
尽管如此,卓星企业融资(SAC Capital)股票研究主管曾宪仁持不同看法,他认为与目前不断增加的债务成本相比,通过股权途径筹集资金依然更具吸引力。“对于需要资金扩张的上市公司而言,它们很可能会选择继续上市,而不是除牌私有化。”
本地上市公司除牌数量过去两年维持在30多家,今年来共有超过10家公司退市或可能除牌。
他说,每当市场低迷或投资者情绪疲软时,退市情况往往会增加,“因为相对于公允价值,公司股价以较低的估值交易。”
大股东成立特殊目的公司 展开强制收购
以联明集团为例,集团主席王邦益为首的收购方通过名为OSC Capital的SPV提出全面收购献议,他们虽然持有69.56%股权,但只须从独立股东获得20.44%股权,而不是27.39%股权,便能达到强制收购门槛。
本地上市公司的除牌风近年来越演越烈,新上市公司的数量远远不及除牌数量,本地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相比2019年疫情暴发前下跌超过一成。
本地上市公司数量2020年后逐步减少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本地上市公司数量在2020年跌破700家后,一直逐步减少。截至今年2月,共有648家本地上市公司,总市值为8243亿元,比2019年疫情暴发前低12.1%。
肯尼狄理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德龙受访时说,上市公司会想利用SPV方式进行除牌,尤其是那些掌握60%股权以上的大股东,不过他强调,政府即将收紧条例“并不成为它们赶紧除牌的真正理由,本地股市流动性、公司估值及上市成本才是最根本原因。”
另外,联明集团(Lian Beng)、宝德工程(Boustead Projects)、吴控股(G.K.Goh)、金光能源与资源(Golden Energy and Resources)和腾龙国际集团(Global Dragon)等都获得收购献议,有意进行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