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面包物语和吴宝春签订合作协议,隔年在首都剧院商场(Capitol Piazza)开了第一家新加坡店面。
吴宝春打工20载才决定创业,他说:“创业之前我已经准备了很多年,比如确保自己的面包做得好吃,经营上有了概念。”
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不能从面包师傅的角度去经营面包店。”
17岁当面包学徒
吴宝春开店首年公司就取得盈利,但遇到了2020年开始的冠病疫情这场大危机。
2021年6月,吴宝春把公司总经理一职交棒给负责品牌再造的执行副总经理邱一新,自己专注研发工作。
吴宝春说,台湾有许多小农,他们的种植土地面积不大,不使用农药。他和杂志《今周刊》合作六年,每个月采访一位台湾的小农,适合的食材也会采用。他希望这样可让更多人了解小农,吃到没有农药的食材,也提高他们的收入,而采访过程也是他学习的历程。
吴宝春说,面包店的商业成本攀高,包括租金和人力,下来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店面规模不会那么大。
他回忆说,加班是稀松平常的事,“老板不愿看到我们太早下班,面包做完了,老板就说,饼干快没了,我们来做点饼干”。
于是吴宝春在20多岁时就立志要成为企业家。
但那时梦想离他还很遥远,吴宝春当时的月薪只有2万新台币,当他和朋友谈起这个梦想时,他们都觉得他“不切实际”。
他大力支持小农,也要追溯到小时候的经历。他回忆说,小时在田野里玩耍,田里有许多青蛙和小动物,但随着农药的使用,这些慢慢地不见踪影。
创业初期看不懂财报
可是吴宝春觉得:“他可以做到,我也可以的。”
为了创业,吴宝春向家人和朋友借了600万新台币(约26万新元)的款项,还获得面包烘焙设备厂商的大力支持,先拿到设备、两年后才付款。
此外,他会在新加坡继续寻找合适的开店地点。
采访开始前,吴宝春在店外观察门店的运作和店内的顾客,没有穿着面包师傅工作服,不知情的路人大概不会发现他就是这家店的主人。
他说,学会看财报在疫情期间尤为有帮助,疫情时候企业最重视的是现金流。
20岁立志成为企业家
他说,自己是面包师出身,不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只从面包师的角度思考营运。但事实上,观察消费者个人和家庭情况、口味爱好和习惯,从而决定如何营运,让研发和生产配合,才是经营之道。
疫情困境也让吴宝春另寻突破口,推出冷冻面包开拓新市场,面包烤完后急速冷冻可以锁住水分,包装好寄给顾客。他说:“那时候我们只要活下来,能做的生意就算赚不多,只要能让我维持员工的薪水、采购原料的开销以及店租,也要设法去做。遇到危机,首先要保障员工同仁的生活。”
吴宝春是农家出身,创业后也不忘帮助小农。
吴宝春的家境贫困,12岁时父亲过世,留下家中八个小孩,他是最年幼的。母亲靠着种凤梨和打零工照顾全家生计,哥哥姐姐很早就外出当学徒赚取家用。居住的茅草屋要翻新时,得向辅助会借钱,生活条件更加困难。
不过吴宝春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认为,“企业一定会遇到挑战,疫情一定会结束”。
第一步就是“把面包做好吃,提升能力”。吴宝春说,当时台湾的面包烘焙技术都是“土法炼钢”,没有科学的方式。
在台北当面包店学徒,他每个月赚6000元新台币,其中4000元寄回家,每天工作12小时,超过12小时还没有加班费,一个月才休息两天。
为此他没有裁员,也没有减薪,只缩减了一些福利,过去三年没有举办尾牙宴会。“我告诉团队,谢谢大家留下来努力,未来这些缩减的福利都会恢复和还给大家。”
农家出身 帮助小农
2019年吴宝春宣布公司未来每年的税后净利会拨出30%作为员工奖金,2020年疫情就爆发,那年公司净利只有300万新台币,但2021年要发奖金的那个月公司陷入亏损。“那么去年的300万净利,要不要用来发奖金?最后我选择要发,因为这是对同仁的诚信。就算我只赚一块钱,也要把三成发给员工。”
可只有国中学历的他,在台湾报读处处面壁,因为报读台湾EMBA课程的门槛是大学学历或者甲级执照,而那时面包烘焙行业最高只有乙级执照。
为了这一次的学习之旅,吴宝春存了一整年的钱,约3万到4万新台币。
还有一次邻居送来一颗高丽菜(卷心菜),不知刚好喷过农药,他和妈妈吃了后半夜上吐下泻,去敲药局的门讨药。这让他深深感受到无农药种植的宝贵。
冠病疫情是最大危机
他说:“学习不能断,时代变迁快,应变思考模式要跟着改变。”上月底他还去向一名得奖的日本面包师傅取经,也继续学习业务规划课程。
于是他30岁自掏腰包去日本参加食品展,那是他生平第一次出国。那回,他第一次品尝到了法式长棍面包(Baguette),有种“惊艳”的感觉,“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好吃的面包,皮脆内软,越嚼越香,吃完了口中还有回味”。
吴宝春中学毕业后,家中贫困,他对读书也没兴趣,想学一技之长帮助家用,刚好有同学在台北当面包店学徒,于是他就入了这行。
为了加强经营与管理,吴宝春决定在事业上升期回到学校进修,报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
在他打工的年代,面包师傅是个没人要做的行业,台湾面包店的利润不高,要栽培面包师傅不容易,“这个工作既辛苦,薪水又不高,没有未来”。
他当时月薪20万新台币,600万新台币相当于不吃不喝存三年的薪水。
此外,吴宝春坦诚道,开始的想法比较单纯,以为只要把面包做得好吃就行了,没想到创业还有许多窍门和奥秘,例如管理和沟通方面。
这段求学历程也激励他抱着务必要成功的心态来新加坡开店。
在朋友的推荐下,吴宝春决定尝试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亚太高层企业主硕士学位(NUS Asia-Pacific Executive MBA,简称APEX-C)。虽然这课程也有学历要求,但吴宝春凭借在烘焙业的技术和个案取得了报考的资格,并成功通过面试。
吴宝春过去30年来日日和面包打交道,殊不知他竟然对面粉过敏,只要没戴口罩接触面粉就会流鼻涕,而医生配的药会有打瞌睡的副作用。但这并没让他打退堂鼓,而一做就是30年。
吴宝春从当初一间店和50名员工,发展到如今11间店的230名员工,以及在新加坡合资的两间店。
疫情刚过去,吴宝春目前尚未有大规模的扩展计划。他说:“现在好像是大病初愈,须要调养,首要是提升技术和品质,也逐步恢复公司福利,并思考未来的经营模式。”
这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也让消费者有了多一种选择,不用每天去面包店买新鲜出炉的面包。
创业不久后,他深感自己缺乏经营和管理知识,选择重返学堂,报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课程为期三年,从2013年开始,吴宝春每三个月前来新加坡上课两星期。他说,班里的学生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公司,每一个议题,大家的回答都有各自的见解,有着不同的解读和思考模式。
创业初始,吴宝春最大的困难就是看不懂财报,让朋友帮忙安排老师专门学习读财报。
“思考问题不能只用单一思路……在研发面包时,我不再只通过面包师的角度来思考消费者需求。”
他也深信要把员工当股东,让他们参与创业,并与他们分享成功的果实。
2011年创立吴宝春麦方店时,吴宝春(52岁)已经年届四旬,在现下的创业圈子,算得上是高龄创业了。
吴宝春除了经营面包店,还出版了七本著作,包括《吴宝春的面包秘笈》、《柔软成就不凡》等,经历也曾被编制成电影《世界第一麦方》,并客串了电影中的角色。
其实吴宝春开面包店的理想,很早以前就播下种子。他当兵退伍后,看了不少名人传记,其中台湾企业家许文龙的《观念》对他的启发深远。许文龙家境贫困,书中写他如何克服万难,给自己设定梦想,后来创立了全球最大ABS树脂制造商奇美集团,并开设了台湾馆藏最丰富的私人博物馆和美术馆——奇美博物馆,完成了儿时的梦想。
《联合早报》日前专访吴宝春,听他回顾创业历程、分享经营之道,以及疫情期间的反思。
吴宝春和面包物语在2018年和2019年曾在中国上海开店,但之后因疫情而决定关闭。
延伸阅读
这是吴宝春时隔三年再一次到新加坡,采访地点选在去年6月开业的百利宫吴宝春麦方店。
吴宝春透露,餐饮业非常辛苦,2022年财报首次见红,出现亏损1000万新台币。当时台湾应对疫情时不时采取封锁措施,一些原本每日可取得20万新台币销售的店面瞬间生意为零,而且情况持续好几个月。这个亏损额度对一家面包店来说相当严重,之前公司的盈利水平都在1000万新台币左右。
吴宝春麦方店开业初期生意兴隆,顾客常常排队,但这热度慢慢退去,“我要如何吸引他们来呢?”
40岁创业的风险会更高吗?吴宝春说:“想要成功,要先做好失败的准备。我做了评估,万一失败了,负债那么多我要怎么还?每个月薪水可以拨多少来还债?我预估,如果失败,10年后还可以再拼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