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报告建议,DeFi业务需要加强基于活动的监管,而不是基于实体的监管。像是监管DeFi的进入和退出点,审查特定DeFi应用和协议背后的项目团队,以及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嵌入式监管等,是三种用来加强当前监管框架的方法。
例如,DeFi可以成为分布式账本技术的试验场,金融机构可以采用它来提高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正在试验的央行数码货币(CBDC)就是DeFi对传统的集中式金融体系产生积极影响的一个案例。
新加坡金融科技协会(Singapore FinTech Association)和Smartkarma星期一(12月1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说,现有监管框架多是以金融中介机构为核心系统而设计,可能与DeFi特征不兼容,建议对Defi业务加强基于活动的监管,而不是基于实体的监管。
所谓DeFi,是利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与智能合约而建立的一套新的金融系统,可用于贷款、交易、保险和投资等金融领域,有望取代现在的中心化金融系统(CeFi)。
去中心化金融(DeFi)过去两年迅速崛起,总锁定价值增长逾百倍,但它的去中心化性质,也使得它更难被监管。
根据报告,Defi固有的非托管、自治和社区驱动的性质吸引了许多人,推动它的总锁定价值(Total Value Locked)显著增长,从自2020年初的少过10亿美元,在今年1月份增至约1710亿美元,涨幅逾百倍。
但在今年5月,受到稳定币TerraUSD与Luna代币崩盘的影响,DeFi总锁定价值出现“跳水式”下跌,截至10月底时,仅为550亿美元左右,比今年初跌了超过一半。
DeFi和其他加密货币资产价值的大幅波动,令市场关注这些加密资产的监管情况。
报告说,DeFi没有单一的监管和监督接入点,它的网络和业务也是全球性的,外加它的去中心化性质和社区驱动的管理方式,监管机构很难确定问责实体或行为人,以及确定DeFi地理位置和管辖权。
我国当前倾向于将现有法律和监管框架应用于加密货币行业。付款服务法令(Payment Service Act)规定从2020年起,交易所和其他相关的加密货币业务将由金管局监管,所有加密货币业务都需从金管局获得经营许可证。金管局今年开始也限制在公共场所推销和宣传加密货币服务。
报告也说,大多数国家是对广泛的加密货币和虚拟资产服务供应商(VASP)进行监管,而没有专门针对DeFi空间,这更是增加它的监管难度。
有市场人士认为,DeFi在未来可完全取代CeFi和传统金融服务,但报告说,DeFi与传统金融体系的日益融合或有利于传统金融市场,而不是构成存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