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企业带进全球专业知识 本地半导体业生机勃勃

全球灯塔网络 实践先进制造平台

惠普新加坡执行董事蔡美玲说,公司很早以前便开始推动先进制造,2017年打造了占地逾6000平方英尺的智能生产应用及研究中心(SMARC),“让工程师可以试验机器人、人工智能、自动化、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并将这些解决方案带入我们现有生产线。透过采纳这些新技术,公司生产成本因此降低20%,生产品质更提高70%。”

更新版制造业产业转型蓝图 协助中小企业掌握全球商机

目前,全球共有114个制造业生产设施入选全球灯塔网络,本地有四个生产设施入选,分别是美光科技(Micron)、英飞凌(Infineon)、惠普(HP),以及安捷伦科技(Agilent Technologies)在新加坡的生产基地。

对于我国制造业2030愿景,受访的领域专家认为,这个总体目标对新加坡并非不可及,我国在先进制造业已掌握多个成功要素。

廖光荣发现,本地制造商采纳工业4.0解决方案时面对的最大障碍便是高投资成本,他们对能优化业务流程和运营的可行技术缺乏了解,使障碍进一步扩大。“在缺乏全面的数码化转型计划的情况下,部分企业零碎落实解决方案,这可能带来更高的总体成本及次优的业务成效。”

裕廊集团(JTC)发言人受询时说,集团过去三年看到许多中小企业意识到数码化的必要性,并开始着手工业4.0转型以保持竞争力。然而,“许多人不了解市场上可用的技术解决方案,要确定正确的解决方案也并不容易。许多企业的员工也面对技术差距,而提供正确的培训,帮助员工过渡到新的数码角色就变得非常重要。”

陈耀光指出,新加坡这个国际大都会环境汇聚了许多跨国企业,这些外国公司为本地中小企业引进全球专业知识,使本地半导体生态系统生机勃勃。

在无尘车间内,所有员工都穿戴防护服,从12寸晶圆到纳米制程晶片的生产线都是自动化,晶圆由在厂内天花板穿梭的吊舱运送。

此外,进驻裕廊创新区的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在本地设立区域培训中心,与裕廊集团、精深技能发展局、新加坡理工学院以及新加坡商会合作,提供工业4.0相关课程,及开发工业人工智能(AI)、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移动和城市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培训内容。

他说,凭借多年来稳定和持续的投资,新加坡的研发战略扩展到研究、创新和企业(research, innovation, enterprise),目前总值250亿元的研究、创新与企业2025计划(RIE 2025)计划包括制造、贸易和联通等关键领域,以巩固新加坡作为全球企业的先进制造和互联互通的创新中心。

祥峰控股旗下风险创投基金祥峰成长基金(Vertex Growth Fund)董事总经理陈福全受访时也对新加坡具备的软体设施表示认同。他说,我国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新知识产权迅速增长,本地高等教育机构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等资金雄厚实验室与业界保持密切合作。

廖光荣也是科研局属下先进再制造与科技中心(ARTC)总裁,该中心过去10年通过公私合作模式,加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业应用。

陈耀光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透露,格芯在2000年中期开始建设第七晶圆厂(Fab 7)时,采纳自动化物料搬运系统和高架起重机转移解决方案,利用6万个吊舱载运晶圆。“我们近期增加运用自主机器人,这有助于减少人力,让员工更专注于其他增值工作。”

成本高缺乏优化流程技术 本地企业挑战大

美光科技在新加坡生产基地从2015年开启工业4.0转型。美光科技企业副总裁兼新加坡经理陈国兴说:“我们利用海量的数据以及图像分析、增强实境(AR)/虚拟实境(VR)支持、收益分析等数据科学技术,为我们的运营带来重大的积极改变。”

他指出,全球落实工业4.0面对的最主要障碍是缺乏训练有素的技术人才。“制造业普遍欠缺工程师,工业4.0需要熟悉机器学习、自动化、分析等新兴技术,使竞争更加激烈。”

他强调,要成为先进制造业的领导者,需具备多个条件。“除了需要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政府提供正确的政策支持投资,以及强有力的法治和知识产权保护之外,也需要有完善基础设施及良好的生活素质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思想家。这些条件新加坡都具备。”

当你走进美国半导体公司格芯(GlobalFoundries)位于兀兰的晶圆代工厂,便能一窥先进制造业的具体形象。

世界经济论坛(WEF)与麦肯锡(McKinsey)在2018年携手推出全球灯塔网络(Global Lighthouse Network),作为展示先进制造最佳实践方式的平台,致力引领工业4.0技术的应用。

他强调,新加坡另一个优先事项是在先进制造业中建立、维持和更新强大的人力资本,以增强我国作为知识型经济体的竞争优势。“新加坡一直鼓励劳动力的技能提升和再培训,这是我国经济增长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建立强大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基础,帮助推动经济和企业转型。”

美光科技从1998年进驻新加坡,目前在本地聘雇了9000多名员工。惠普立足新加坡时间更早,1970年已进驻,目前本地员工有3000多人。

本地制造业过去数十年来在价值链上持续力争上游,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向以研发和知识为基础的高增值领域。我国政府在去年初制定了制造业2030愿景,总体目标是要在10年内,把制造业增值提高50%,将新加坡打造为先进制造业的全球业务、创新和人才中心。本期《悉看大势》探讨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国如何在先进制造业脱颖而出,克服挑战实现制造业2030愿景。

ITM更新版致力于促进本地中小企业、大型国际公司和高等学府之间的伙伴关系,协助中小企业采用新科技和建立能力,掌握全球商机。五个ITM更新版将通过支持研发、精深科技创新、广泛的数码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来提升本地公司的能力。

尼古拉斯指出,对很多企业来说,现有的生产设备往往无法创建工业4.0所需的各种数据,而且落差庞大。

德勤东南亚半导体咨询负责人尼古拉斯(Jan Nicholas)指出,虽然制造业2030愿景是非常激进和具有挑战的目标,不过新加坡具备成功所需优势。

高投资成本、欠缺数据以及对市场上解决方案不够了解,是本地制造商落实工业4.0必须跨越的障碍。

为了推动我国落实制造业2030愿景,政府今年10月推出制造业产业转型蓝图(ITM)的更新版,涵盖电子、宇航、能源与化学、精密工程,以及物流这五大领域。

德勤东南亚半导体咨询负责人尼古拉斯认为,新加坡面临的真正挑战在于提供先进制造业发展所需的庞大熟练人力资源。

推动制造业迈向工业4.0 须庞大熟练人力资源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数据显示,制造业在2021年占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2%。去年,我国有45万零400份制造业工作,占全国雇员总数的八分之一。本地制造业增值(对我国实际GDP贡献)去年超过1125亿元,同比增长13.2%。

他说,智能生产不仅使公司能够制造出最高质量的复杂产品并加快上市时间,同时提高公司的能源效率、减少浪费、维持高效的端到端供应链,以及培养员工从事更高价值的工作。

格芯新加坡副总裁兼总经理陈耀光在1995年加入格芯的前身——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制造(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27年来见证了公司如何一步一脚印实现先进制造,车间内人越来越少,机器人越来越多。

除了格芯,不少跨国企业在本地生产基地都拥抱先进制造的理念及采纳工业4.0技术,为本地中小企业立下标杆。

有鉴于此,裕廊集团在2021年11月在裕廊创新区设立产业联网(Industry Connect)办公室,这个一站式的中心旨在帮助更多制造商加快工业4.0转型。

格芯是本地最大的晶圆代工厂,目前在新加坡聘雇约5000名员工。

陈耀光举例,格芯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取代人力来识别晶圆的缺陷,每年因此省下约1万4000个工时。

追求创新及培育人才,是将新加坡打造为先进制造业的全球业务、创新和人才中心的必经之路。我国当前面对不少挑战,包括如何掌握先进制造业发展所需的庞大熟练人力资源,以及推动本地制造商跟上工业4.0步伐。

格芯已斥资40亿美元(53亿新元)在扩建一座智能新工厂,争取在明年投产。“新工厂将配备更新的工具和许多智能制造流程,吸取我们早期工厂的‘后见之明’和经验教训。”

工业4.0指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全球向智能制造的转变。自动化和机器人科技在生产运营中并非新鲜事,工业4.0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智能科技和实时数据来提高生产力和降低成本。

科研局属下的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SIMTech)执行董事廖光荣博士说,新加坡长期以来重视先进制造领域的科学技术,以克服国土面积和资源有限的制约。“自1990年代初启动第一个五年国家科技计划(National Technology Plan)以来,我们对研发进行了战略性的长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