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投资近来引起关注,这是指在获得财务回报的同时,为社会与环境带来正面、可衡量影响的投资。根据新加坡非盈利组织影响力投资与实践中心(The Centre for Impact Investing and Practices,简称CIIP)的报告,大部分受访的投资者认为,时间期限是影响力投资所面对的其中一项挑战。
为了帮助企业推动影响力投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制定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标准》(SDG Impact Standards Enterprises)的决策框架,提供一些广泛的指导原则。这份文件以四个主题制定标准,即治理、管理、策略和透明度。不过,这些是为抉择过程制定的标准,并不是针对业务表现或呈报的标准。
Rathbone Greenbank Investments的道德、可持续和影响力资深研究员劳伦斯(Sophie Lawrence)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问时指出,影响力投资更易于有“漂绿”(greenwashing)之嫌,部分原因是在衡量成果上缺乏统一定义或方法。“漂绿”指企业营销自家品牌为“绿色”但却没真正落实。
要判断一家公司是否赚钱,可以通过它取得的盈利和营收等财务指标来评估,但若是要知道它的影响力有多大该如何着手?
一般上,环境影响力比社会影响力来得容易衡量,主要是前者有更多统一和可量化的数据,例如,可收集碳排放量或再生能源产量方面的数据。
如何衡量“影响力”恰恰是影响力投资所面对的一大难题,因为这方面投资涉及的层面可以很广,或要花上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劳伦斯说:“现在的情况是不同的国家、政府、公共或私人投资机构都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来收集和呈报成果。”
相较于传统投资者,影响力投资者需要更多耐心,因为要同时取得财务回报,以及发挥实质的影响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有些项目的投资期甚至长达10年。
她认为,企业必须证明所投入的资金与成效有因果关系,并且产生清晰的改变。
若要衡量社会影响力,可能较为复杂,打个比方,如果受益群体广泛,该如何通过可量化的数据,证明他们直接通过某个项目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或工作保障?由于就业、教育和卫生等涉及的范围很广,要为不同项目制定统一的衡量指标并不容易。
此外,前述提到的CIIP报告指出,不少企业反映,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框架作为起点是有用处的,因为它涵盖一套受认可的指标,可用来衡量和作出呈报。
永续发展·E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