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晓博指出,每个东南亚市场都有自己的特性,例如,新加坡人在疫情期间流行到酒店度宅假,但马来西亚人、泰国人和印尼人没有这个概念,更倾向境内旅游。
小米目前在东南亚聘有200多名员工,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老挝和印度尼西亚设有办事处。新加坡是公司首个打入的东南亚市场。
梁嘉文说:“东南亚和中国市场在策略上的不同之处,是我们首先会探讨和了解个别东南亚市场的独特文化,再推出最适合它们的需求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我们也会在沟通上使用当地语言,以更贴近市场。”
不过,王重植指出,中国品牌在科技领域确实占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它们展现了制造高素质产品的能力,应该继续加强在这个领域的市场份额。
受访专家认为,中国制造的商品多年来以价格低廉为定位,是把双刃剑,在打入高端市场上可能遇到阻碍。
Trip.com首席营运官娄晓博受访时说:“中国旅游做得比较精细化,很多环节已打通,如线上买票和扫码入园等。这些程序在中国已是常态,但在海外可能还需要取票和利用另一个系统去核对。这类方式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推动。”
毕马威中国零售及消费品行业战略咨询总监何颖,以及中国零售及消费品行业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孙国宸指出,从数码营销到建立销售网络,中国品牌可调整商业模式,把它们移植到东南亚,抢得市场先机。
显然的,数码时代和Z世代年轻消费群体,为中国品牌甩脱旧包袱,带来新机遇。无论是小米的智能产品,还是抖音(TikTok)的视频,又或是腾讯(Tencent)的线上游戏,各种新时代的硬件、软体都可见中国品牌的足迹。
消费电子、电子商务、移动游戏和娱乐型应用程序,是中国品牌近年出海的主要领域。其中,消费电子的品牌力最高。
然而,这个“世界工厂”的形象近年已悄然转变,不再停留在制造层面,而是从幕后走向台前,创建面向海外市场的品牌。
新跃社科大学市场学副教授关冲认为,针对Z世代消费者的策略有助于克服“中国制造”所面对的挑战,因为这一代人一般较不在乎原产地,更重视产品是否创新及是否负担得起。相较于老一辈,新一代人对“中国制造”的观感更加正面。
接下来,公司将加大在本区域的布局力度,包括持续扩充东南亚的团队、拓展本地电商和卖家的资源,以及探索更多业务发展模式。公司预计,东南亚业务今年可取得两三倍的增长。
他说:“在本地化方面,我们针对东南亚用户群更年轻化的特点,抓住这些年轻用户群的喜好,充分利用多渠道推广迎合本地市场的活动,在年轻时尚社群中建立可信任的品牌形象。”
提到中国科技品牌小米,许多人会联想到它以价格低廉为卖点的智能手机。根据科技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一份调查报告,与三星和苹果相比,小米手机的平均售价分别低了约40%和75%。
这些品牌成立于中国,主要在中国发展壮大,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全球化,指的是公司志在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消费品牌和智能科技制造商,但与此同时,它也在不同的地域生根,采取针对性的地方策略。
希音抓准年轻人喜好 多渠道建立可信品牌形象
报告说:“为了摆脱低端制造的刻板印象,此时的‘中国制造’将从产品出海升级为品牌出海,输出高附加值的中国品牌,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KPMG毕马威中国零售及消费品行业战略咨询总监何颖,以及中国零售及消费品行业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孙国宸受询时指出,与日趋成熟的欧美市场相比,东南亚这个新兴市场蕴含巨大潜力。东南亚不仅是中国品牌重要的供应链和贸易伙伴,也是出海的关键市场。
希音新加坡总经理林志明受访时指出,新加坡作为公司在东南亚的基地,有助于他们更深入了解邻国市场的需求,为进入这些市场带来便利。
Z世代与数码消费 助推中国品牌出海
东南亚市场文化多元 旅游网站针对性部署
咨询机构安永—博智隆亚细安区负责人王重植说:“中国消费品牌把自己定位为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或服务,已有一段时间。这些品牌面对的主要挑战是产品让人感觉素质较低,影响了它们往价值链上端移动,以及改变价格定位的能力,即便是近年来出现更高素质的产品。”
知名火锅连锁店海底捞在东南亚多国开花,印证了中国品牌绝对有能力在海外市场跃居第一线消费品牌。
Trip.com非常看好东南亚的潜力,认为这个市场人口多,消费者趋向年轻化,更愿意跳出固有模式,尝试这类一站式旅游网站。
代工厂形象不易摆脱
科技领域展露强大竞争实力
海底捞在2012年出海的第一站也是东南亚。它首先登陆新加坡,后来陆续扩展至马来西亚、越南和印尼等市场。这家餐饮店以新鲜食材和周到服务而闻名,让东南亚消费者感受另一番用餐体验,并愿意为这些特色体验支付多一些钱。
根据中国的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品牌出海研究报告》,中国制造商早期主要以替国际品牌代工的方式走向全球,即使众多中国企业已开发自主品牌,也仍未全然摆脱代工厂的形象。“中国制造”早年甚至一度沦为“质量差”和“山寨品”的代名词。
除了售卖手机,公司近年展开更全方位的策略,大力推动结合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物联网概念的生活方式。这包括了扫地机器人、智能摄影机和空气净化器等,去年更是宣布进军电动车领域。
小米国际部东南亚区域总经理梁嘉文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以耐人寻味的英文词“Glocal”形容公司,说它既是“Global”(全球化),又是“Local”(本土化)。这两个概念看似冲突,实际上却融洽地存在,碰撞出新火花。
在东南亚,小米手机受欢迎的程度日益提高。去年第二季,小米首次超越三星,成为本区域领先的智能手机供应商。东南亚是小米其中一个重点市场,也是它在2014年出海的第一站。
人口庞大的东南亚市场是不少中国品牌的必争之地,无论是科技产品、服装、旅游或餐饮等,都可见到它们的踪影。
中国运营经验可移植海外
中国头豹研究院的报告指出,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和部分市场趋于饱和,一些中国企业面临营收增速放缓的情况,因此选择走出国门,探索未饱和的市场。
关冲指出,说好品牌故事绝对关键,把事实和情感融为一体,从中建立独特的定位,继而促使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
市场研究机构凯度(Kantar)和谷歌(Google)发布的《2021凯度BrandZ(TM)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榜单》显示,消费电子(33%)和移动游戏(15%)占据品牌力的最大份额。五大全球化中国品牌依序为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华为、小米和联想。
他们认为,伴随着中国品牌成长的新一批东南亚消费者,从认识、购买中国产品,到熟悉中国品牌,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林志明认为,这些年东南亚诞生了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众多全球化公司包括希音在内,也都把东南亚视为重点布局的区域之一。东南亚消费者在时尚个性化的需求上,还没有得到很好满足,因此公司相信这个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营销上主打本土化是中国品牌在东南亚普遍采取的策略。例如,手机品牌Oppo在新加坡为产品造势时与本地网红和制片人合作,鼓励年轻人利用手机自制短片;小米则为个别市场主办答谢粉丝的“米粉节”活动。
集团在中国设立庞大平台,里头包含大量信息,有助于了解用户行为,为海外市场提供参考。
国际旅游网站携程(Trip.com Group)是其中一个在中国壮大后,走向海外市场的中企,新加坡是出海的第一站。集团在2017年成立专攻海外市场的品牌“Trip.com”,目前在东南亚聘有600多名员工。
有鉴于此,不能全盘照搬一套策略到多样化的市场,必须针对性地部署。
此外,与其他地域相比,东南亚市场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各个国家在语言、货币、文化、法规、地理环境等的差异大,必须根据个别的市场环境制定相应的策略。
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零售管理学院业务发展经理陈艺玲说,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淘宝、天猫和京东等中国电商平台在东南亚受到欢迎,尤其是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中国品牌可轻易借助这些平台,试探东南亚消费者对产品的接纳度。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为全球大大小小品牌生产商品,说“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标签无所不在,一点儿也不夸张。
时尚电子商务平台希音(SHEIN)成立于中国,但在中国没有业务,核心营运就是针对海外市场。自2021年开始打入东南亚,希音率先在新加坡试水温,之后扩展到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区域市场。
以泰国为例,当地的时尚行业竞争激烈,公司在保证价格优势的同时,必须突出产品的质量与时尚度。
不过,东南亚市场较为分散,各国的文化和商业环境差异巨大,如何根据当地文化和客户偏好让产品本土化,同时制定具体的商业策略,是许多中国企业面临的关键挑战。这包括如何维持稳定的销售网络和供应链,以及吸引当地人才加入。
关冲说:“价廉物美是中国品牌具有的优势之一。与其他品质和创新概念类似的商品相比,它们的价格可便宜20%,甚至高达50%。它们也提供超乎想象的服务水平和赠品,如海底捞的额外服务,以及希音(SHEIN)的30天退货规定等。”
此外,这些品牌多年来建立完整的供应链,完善的基础设施可快速支持公司的海外发展,帮助它们开发迎合东南亚市场的本土化产品。
他指出,东南亚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收入水平都稳健上升。这个区域的人口也很庞大,超过6亿5000万人。此外,各国的通讯基础建设发展迅速,智能手机使用率颇高,促成数码科技蓬勃的景象。
本期“东南亚华尔资”探讨中国品牌如何瞄准东南亚的Z世代消费者,在数码时代洗白“中国制造”过往一些负面形象,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品牌。
中国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国品牌可以国内的营运经验为借鉴,把优良商业模式复制到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