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刊登当天,向来交易不甚活跃的鸿福实业,股价从0.71元上涨至0.885元,盘中一度上升至0.90元。两天后,该股一度上升至1.09元。其实,鸿福实业去年积极回购股票时,市场已期待锺氏家族把公司私有化。评论为这传言火上浇油,导致小投资者蜂拥而入,推高了股价。
市场拾遗
怡和控股(Jardine Matheson)最近献议以每股33美元全面收购怡和策略(Jardine Strategic),便是其中一例。这个收购价比怡和策略的账面资产58.22美元低了43%。怡和控股以及怡和策略都在百慕达注册。根据当地条例,怡和控股只须在特别大会上获得怡和策略75%股权的支持,便可将怡和策略除牌,而大股东有权投票。由于怡和控股已持有怡和策略近85%股权,因此除牌已成定局。
市场认为,怡和控股通过收购怡和策略精简集团的结构,反映怡和集团股权重组的开始。其中,怡和集团旗下的香港置地以及文华东方的账面资产,都远比股价高出许多,因此它们被视为可能进行私有化的公司。
3月25日,《海峡时报》刊登一篇评论指出,在本地股市上市的鸿福实业(Hong Fok Corporation)每股账面资产是2.95元,但当时的股价只有0.71元,其折扣高达75%。文章指出,该房地产公司及大股东锺氏家族积极回购股票,因此该股股价上升至接近资产价值,“只是时间的问题”。即使股价上升至1.40元,也比目前的股价好得多。评论进一步写道,鸿福实业的公众持股只有28%,公司大股东只须购买1.51亿股便触及私有化门槛。
大股东何时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进行私有化,局外人不太可能知道。在房地产股中,分析师经常提起的公司包括和美置地(Ho Bee Land)、国浩房地产(Guocoland)、星狮地产(Frasers Property)、万国(Bukit Sembawang)以及联合工业(UIC,即将改名为新加坡置地)。
其实,本地股市有不少股只的资产远超过股价,尤其是重资产的房地产股。与鸿福实业一样,这些房地产股的大股东大多持有绝对的控制股权,因此它们免受潜在敌意收购者的压力而释放资产价值。由于缺乏外来的压力,这些价值股的股价可能长期低过资产价值,而且交易不活跃。一旦大股东决定私有化,收购的价格一般上会比账面资产低三四成。
公司大股东掌绝对控制权
私有化收购价往往低三四成
另一方面,本地股市也有一些公司的每股净现金接近股价或甚至超过股价,但股票的流通性不大。这些公司包括传慎控股控制的新加坡嘉和(SP Corp)、金狮亚太(Lion AsiaPac)以及PEC集团。如果它们没有显著的资本开支项目,可能促使大股东进行私有化。但如果大股东得过且过,无所作为,这些价值股就可能成为价值陷阱。
另一方面,鸿福实业控制的香港鸿福国际在2019年提出的现金收购献议,作价是每股0.55港元,比账面资产低了多达75%。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使锺氏家族有意私有化鸿福实业,小股东也不应对收购价抱有过高的期待。
随着冠病疫苗问世以及经济露出复苏的曙光,股市出现了板块的轮动。在疫情期间暴涨的科技股股价回跌,而受到疫情冲击的周期股则从低谷回升。科技股被视为“成长股”(growth stock),市场在估值时往往将它们预估的未来盈利反映在股价上,因此成长股的股价走在盈利的前头。
鸿福实业会不会是一个价值陷阱,取决于锺氏家族如何以及为谁释放公司的价值。它最近几年每年派发1分股息,因此股息收益率不高。尽管它的账面资产价值很高,但如果价值没有获得释放,那么小投资者持守这只股票的机会成本就很高。
然而,在追逐价值股时,投资者或许应留意股市中所说的“价值陷阱”(value trap)。不少价值股的成交量偏低,而股价始终上不去。有些投资者在苦等多年后失去耐性,最后以低价求售,而有些大股东则趁低价将公司私有化,令小投资者感到无奈与无助。尽管如此,“被低估”的股票仍然是小投资者追逐的对象。
从估值的角度而言,价值股的市盈率(P/E,股价与盈利的比率)或市账率(P/B,股价与账面资产比率)偏低,而有些价值股的股息收益率也相当吸引人。在股市中能发掘“被低估”的股票,是许多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事。
另一方面,周期性的股票如房地产股被视为“价值股”(value stock),这些股票在经济周期下行时备受打压而使到估值远低过它们的资产价值。
然而,上星期二(3月30日),鸿福实业为私有化的传言泼了一盆冷水。公司董事部表示目前无意探讨私有化或除牌计划,而董事会将尽力确保股票回购不会影响到公司的上市地位。在这个宣布后,鸿福实业的股价回跌,最后闭市价报0.915元。
其实,最近一系列私有化的案例显示,大股东的出价都远低过账面资产,使小投资者跌入价值陷阱。
价值股固然蕴藏价值,但如果价值始终没有释放出来,股价仍然上不了,而长期投资者也因此被套牢。最糟糕的是,大股东为本身释放价值,以低价将公司私有化与除牌,使长期投资者蒙受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