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长实及长和股价下跌的原因很多,包括疫情冲击和全球贸易放缓等,当然,不排除大陆的投资者对李嘉诚反感。联昌证券分析师郑怀武认为:“对投资者来说,仅仅便宜并不是购买一只股票的好理由。”
结果,长实在这段时间股价反复上扬,直至2015年宣布长实及和黄的世纪重组,长实股价一度破顶高见逾170港元。
香港恒生指数公司在上周五港股收市后,公布恒指“换马”的结果。一如所料,作为第一代蓝筹的英资大行太古集团(Swire Group),步其子公司国泰航空后尘遭剔出局,令不少资深投资者摇头叹息。
相比起太古地产要“割身救母”,同样经营房地产的长实,无须负起如此重任,但股价一沉不起。在李嘉诚和李泽钜今年不断増持长实后,二人持股量已由30.15%,分别增至35.75%和35.82%。其实,以增持来支持股价是李嘉诚的惯技。翻查港交所数据,李嘉诚于2008年金融海啸后开始买入长实股份,三年内177次共斥资66.37亿港元。
港交所披露权益显示,单单李嘉诚过去12个月共92次买长实,涉资约28.1亿港元,每股平均买入价约42港元,然而,股价仍未见起色,近月股价更不断探底,今年迄今累跌32%。
值得注意的是,太古手持82%的太古地产,所持市值已达1166亿港元,是集团的最贵重资产。一向经营稳健的太古地产,近期动作多多,上周公布出售太古城中心1座,以98.45亿港元易手。
太古业务集中于地产收租、航空及海洋能源,都是最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在股价不断下跌之下,太古A加上太古B的总市值已缩至约600亿港元(104亿新元),比腾讯上半年所赚的600多亿元人民币更少。
李嘉诚另一“掌上明珠”长和的股价同样在探底,就算集团上周宣布落实出售欧洲电讯发射站,但当日股价收报54.2港元,仅升了0.7元。今年以来,长和已大跌27%。有趣的是,李嘉诚并未对长和频频増持。有分析员笑说,长和仍未有“抗药性”,所以如果长和忽然获得增持,市场反应应该不同,可能有“新鲜反应”。
另外,太古地产罕有地拆售太古城车位,是40年来首次。在9月试售32个,然后上周更将出售车位的数量上调至227个,预料可套现约5亿港元。
资深投资人纪兆雄则称,长实的地产业务受疫情影响而表现疲软,前景也不明朗。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师叶尚志指出,投资者“不买账”,是因为已移情于中国的科技股。
然而,无论太古地产如何“割身救母”,所赚利润也抵销不了疫情对国泰航空及太古海洋服务部门的冲击。国泰上半年劲蚀99亿港元;至于海洋服务部门,上半年应占亏损49.67亿港元。
永裕证券董事总经理谢明光指出,近年外资企业在香港已逐渐失去话语权,业务发展停滞不前。同时,中资企业受惠中国经济增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此消彼长下,外企在恒指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市值不断下降,所占比例将不断减少。
事实上,由去年修例风波至今年疫情,太古一直处于风眼位,首先是零售商场生意受损,其后航空及酒店业务也不能幸免。种种负面因素下,太古被剔出恒指成份股是早晚的事。
这次被“开除”的太古,在大中华区的历史悠久,享誉逾150年,在香港回归前与另一英资大行怡和集团齐名,其蓝筹身份已保持了逾半个世纪,然而却敌不过时代巨轮。
另一方面,市场人士发现,同样是恒指创始成员的电能实业及长江和记实业,虽保住蓝筹地位,但大股东李嘉诚父子今年多次增持另一旗舰公司长江实业,但股价仍处于低位。股评员笑说,长实似乎有“抗药性”,增持作用不大。
在恒指公司最新的季检之后,恒指的创始成员只剩下中华电力、电能、长和及汇丰控股,这四家公司本来都不是华人创办,长和及电能分别于上世纪70、80年代由李嘉诚成功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