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远提到2021年播出的《突围》,这部现实题材剧被视为《人民的名义》姐妹篇,播出前呼声很高,没想到其中一名演员赵立新因网上发表不当言论被封杀,剧组最后将他的角色AI换脸为另一名演员李至强,并由原本的62集删至45集。由于三四年前的换脸技术没有现在成熟,唐大远在观剧时,看到明显的换脸痕迹,角色的表情有些模糊别扭,最终的呈现不太理想,“但那时候已经没有办法。我印象非常深刻,真的觉得挺可惜的。”
好莱坞历史性罢工 对中国影视影响不大
在唐大远看來,表演是原创的,现阶段不可复制,好的演员更无须担心被AI取代。他指出,倒是一些偶像剧演员的表演流于形式,风格没那么多变,比较好学习捕捉,可轻易靠AI完成演出。而且,现在通过AI就能生成一张逼真度很高的脸,或是输入迪丽热巴、杨幂和赵丽颖几位女星的面部特征便可生成一个虚拟形象,不必担心它塌房、有绯闻或劣迹,要它演什么都可以,它甚至不会疲劳,可全年无休同时拍几部戏。
AI换过的脸都“没戏”
至于AI换脸所需时间,朱化凯告诉记者,一般从建模到机器学习,至少一个月,达到影视级别的建模需三周左右,剩下就是机器学习和渲染,这方面则要根据片子的情况。“一般影视级别的帧速率,对画幅尺度要求非常精细,最少得一个月起步,然后完成技术工作,再根据画面的实际情况重新合成。尤其侧面镜头的合成是非常难的,有一部分会须要补拍。”
港星陈伟霆和章若楠主演的都市剧《照亮你》在播出前,有份参演的徐开骋、王东分别卷入劈腿和家暴丑闻,剧组当机立断撤换两人,分别AI换脸成王子睿和戴向宇;不过记者发现,《照亮你》微博却不见两人参与作品的信息。
唐大远说:“后疫情时代,全行业都面临一个情况,科技成本降低了,反倒是人工成本增加。换句话说,如果能够单纯以AI去虚拟一张假脸,然后用于替换剧中某位演员,这个方式目前最优解。”此外,随着技术难度大大降低,所需应用操作时间跟着缩短,从另一个角度也是在降低成本。
北京中视星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以后期制作起家的传媒公司,过去10年与中国央视和各大卫视频道合作,曾参与《奔跑吧》《爸爸去哪儿》等多档综艺节目的后制。星驰传媒行政总裁朱化凯接受《联合早报》电话访问时说,公司业务以综艺节目为主,2018年将触角延伸至影视作品,除了综艺后制,也曾为戏剧做过AI换脸的后期工作。
郭靖宇告诉记者,一般演员不会想成为AI换脸的“脸替演员”。“没有人特别愿意去做这件事。表演需要有对手有环境,换脸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在绿布景前拍十天八天,这肯定是不愉快的经验。”但影视圈是最讲情义的一个行业,制作公司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还是会有人愿意义气相挺。
朱化凯在介绍AI换脸的一般流程时说,首先团队会为AI换脸的两名演员做面部特征的数据搜集,接着靠360度的拍照做面部提取,再做建模,之后把画面对齐,做面部的融合。
唐大远也认为好莱坞的情况不会在中国发生,目前中国影视的创作还是以人为基础,作品的题材与核心着重情感,至今AI还无法实现情感的表达。他说,中国观众追星,追的还是“活人明星”,AI只提供一张脸一个身体,没有情感表达也没有共情力;至于年轻一代的观众能否接受,或随着技术成熟将来能否以假乱真,有待时间去验证。
AI尚做不到情感表达
中国导演兼长信传媒集团总裁郭靖宇接受《联合早报》电话访问时,坦言对于AI换脸技术不熟悉。他说向来不会特别找流量明星拍戏,认为选角须谨慎,尽量以演技而非噱头或流量为主,“我觉得影视作品最重要还是讲故事,演员好,故事好绝对没问题……用很多明星的风险有时候确实大了一些。”在他印象中,没有一部AI换脸的剧集能爆红,最后几乎都只是收回成本。
“以前都靠建模的手K(hand key,手写输入)方式,现在更多是通过深度学习,让演员和原演员(面部)做深度融合,靠计算机(电脑)的方式来实现替换的逻辑。”
对于AI演员的生成,郭靖宇认为哪天观众能接受了,确实可成为影视公司解忧的好办法,无须担心演员塌房拖垮剧集。虽说AI或能替代很多,但他指出,音乐剧、演唱会和互动式演出现在反而逐渐开始发展,因为当科技走得越近的时候,人有时更渴望与真人交流。
下一步是调整细节。朱化凯指出,现在正面换脸技术已经很好了,但侧面与微表情仍很难无缝替换,所以机器更多是在学习演员的微表情。他举例,一个笑容可以是发自肺腑的,也有带不同表情的笑,“团队早期是靠动画方式,现在都靠机器学习,因为后者的效果更理想。”最后的渲染与合成步骤,朱化凯认为这方面的技术跟过去相比大幅提升,尤其AI自动学习之后,几乎可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政府层面。未来主管部门会不会出台相关政策,约束虚拟演员的发展,甚至彻底一刀切,都是有可能的。类似ChatGPT在大陆彻底被封,同一个道理。”
唐大远说,先前技术不太成熟的时候,需要至少半年完成换脸的工作,现在时间缩短一些,但也要至少两三个月,前提是劣迹演员的戏份不能太多。他举例,遭封杀的某吴姓艺人在一部待播的剧中是绝对的主角,因为戏份太重,无法AI换脸,这种情况剧方只能砸钱找演员重拍,才能让这部剧“起死回生”。
AI换脸技术逐渐成熟,技术门槛随之降低。下来演员是否应该担心会被AI取代?
郭靖宇说,现在AI是可以当编剧,但中文之美很难被AI取代,“当然可能随着技术发展,AI确实可能写得比我好,但不一定有我写的有性格。”
唐大远相信,现阶段如编剧和导演处于创作端靠上的人,暂时不必担心被AI抢饭碗,因为他们提供的内容产出具原创性,不过未来让AI执导或生成一段节目并非不可能。他提到电影《封神第一部》导演乌尔善最近受访时透露,未来作品的剧本大纲是AI写的,“虽然剧本内容还需编剧填充,但我们看到AI创作是没有办法拒绝的,不管你内心多么抵触,也必须面对这个变化。”
从郑爽、吴亦凡、邓伦到李易峰等,近年不少中国大陆艺人因失德失范,卷入桃色风波,偷税漏税或政治因素等频繁塌房(指偶像在粉丝心目中形象坍塌),一旦被列为“劣迹艺人”,除了赔上演艺事业,所参演的影视剧、综艺节目和音乐作品全被除名下架,未播出的作品更是石沉大海,不见天日。
不过比起重拍,影视剧采用AI换脸,成本相对更低。郭靖宇指出,AI换脸只须补拍小镜头或人物镜头,成本肯定低一些,如果是重拍,除了必须把对手演员全找回来,还得重拍角色所处的环境。
“AI换脸”(通过人工智能把一张脸换成另一张脸)技术的出现,让许多影视公司不至于血本无归,剧组的努力也不会付诸东流。近几年像《照亮你》《突围》《了不起的儿科医生》《长安十二时辰》《三千鸦杀》《买定离手我爱你》《胜算》《风声》《封神演义》等不同题材的剧集,先后都通过AI换脸替换掉“问题演员”,逃过被雪藏的命运。
中国资深媒体人、专业影剧评人唐大远接受本报访问时说,最近同行都在讨论AI对影视行业的冲击,提到AI换脸,大家普遍一声叹息,表示这是无奈之举。
好演员无须担心被AI取代
AI换脸成本比重拍低
郑爽、吴亦凡、邓伦、李易峰等中国大陆艺人接连塌房,不仅自毁前程,连带作品也遭殃,所参演的影视剧、综艺节目和音乐作品被除名下架,未播出的作品更是不见天日。日趋成熟的AI换脸技术无疑为制作公司带来福音,不少剧集便通过人工智能,换掉“问题演员”的脸,逃过被雪藏的命运。受访演艺圈人士虽认可AI技术的优势,但认为好的编剧和演员是无法被AI取代的。
好莱坞近期陷入历史性的大罢工,美国编剧协会5月起罢工,拥有16万名会员的美国演员工会宣布支持编剧协会,7月加入罢工队伍,这是好莱坞63年来再度遇上两个最大工会同时罢工。两大工会提出的诉求,包括要求资方增加从业者的基本工资,并保证他们的工作不会被AI取代。
朱化凯接受本报访问时身处洛杉矶,他认为,好莱坞罢工事件对于中国影视影响不大,主要中、美员工体制不同,无论薪酬或行业规则,体系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好莱坞的情况不可能在中国发生。他说,这次罢工对于好莱坞的影视从业人员有帮助,但未必能解决最核心的问题,“资本是资本的逻辑,制作人员还是制作人员的逻辑,挺难的。这件事在这里闹得非常僵。”
根据2020年一篇报道,当时AI换脸的市价每分钟约1万5000元人民币(约2800新元),手动换脸则每分钟十几万元人民币(约1万8600新元起跳)。
谈到AI换脸有待完善的层面,朱化凯认为主要是技术的真实性和逼真性,这是计算机学习的部分,也是团队正在攻克的技术难题。他也提到AI技术涉及的一些风险,包括虚假信息、版权意识、艺人肖像权等,还不是特别完善,不过技术层面已经越来越好了。
AI换脸的挑战:侧面与微表情
对此唐大远说,换脸的演员提供的是一张脸,配合AI技术做面部动态捕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演,所以能理解为何没有出现在演员名单上。
AI技术涉及的风险
明星要“塌房”,谁都拦不住!
郭靖宇有感而发,AI换脸技术的进步让他感到恐惧,“过去换脸需要高成本和长时间,现在很快便能完成,而且已经出现许多‘虚拟人’‘数码人’,有的甚至在短剧承担主要角色。”他说,演员拍戏有时会经历春夏或秋冬,几个月的酷暑严寒,有了AI换脸技术,替代演员只须在绿布景前“重拍”十几二十天,就能取代戏里原本的演员。“其实这是很悲哀的。但我觉得这是比较小众的事件,多数的戏不存在这个问题。”
他指出,同业明显感受到AI技术的成熟,一方面降低了换脸的难度,另一方面,这项技术对于创作是不利的,因为换脸会牺牲包括演员的表演,“这个跟技术无关。目前我看到换脸的影视作品有一个共同处——你会发现这个人‘没戏’。”
郭靖宇从小学表演,一直觉得演员要有独特性,更何况现在有了AI技术,“长得再完美,身材再完美,没有做出来的完美吧。未来演员要更注重角色的性格化,包括掌握戏剧的节奏、张力和台词,要从这些方面加强,才能顶住这件事儿。”
朱化凯也说,就影视领域而言,一般对于AI最大的误解是它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不过他指出,AI更多是一个辅助,增强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决策和核心创作还是得由设计师或艺术家完成。他更愿意将AI技术理解为一种能提高生产力的工具,谁用得好,谁的工作效率更高,在职场上有更好的发挥。“如果工作效率或能力不足,有没有AI都会被取代的。”
“我觉得这是出品方和影视公司不会拒绝的改变,但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首先,我们讲完成作品的伦理问题:这到底是一群人在做一件有人文高度的艺术表达,还是一些机器算法给出的电子快餐、数码快餐?”